唯美的句子

形容否极泰来的诗句【217个】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1日

形容否极泰来的诗句

1、用一个字形容否极泰来

2、一个字没法形容。

3、可以用柳暗花明,苦尽甘来等形容。

4、否极泰来(pǐ jí tài lái):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5、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6、出自中国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

7、中文名否极泰来拼 音pǐ jí tài lái反义词乐极生悲、泰极否来、泰极生否基本解释指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8、【近义词】物极必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苦尽甘来。

9、【正音】否极泰来中的否读pǐ,不读fǒu。

10、形容“两面性”的诗句

11、否极泰来:否、泰:中的两个卦名。

12、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

13、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14、出自中国典籍和。

15、参看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16、【出处】 :“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17、” ,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

18、一次楚国侵略齐国,凭口才请来赵国救兵解围。

19、摆酒庆功,趁机给他讲乐极生悲的道理,帮他成为明君。

20、红楼梦灯谜不祥之兆的感受

21、写谜语的章回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

22、第二十二回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23、一看回目就知道这里的灯谜与人物命运遭际有关,主要服从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需要制作的,也可视为曹雪芹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所做的某些暗示。

24、灯谜谶语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因为不仅宝钗念的表明了宝玉出家、乞讨的结果。

25、而且,众人写的灯谜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

26、“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27、在“衔山抱水建来精”的大观园里,钟鸣鼎食的世家少爷小姐们得闲结社唱和,才情毕露。

28、时值元宵佳节,又逢薛宝钗过生日,贾母一时高兴,便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

29、有极会享乐的贾老太君的带动,生辰佳节都有热闹,元宵节自不会放过猜谜取乐。

30、其间,贾元春(娘娘)派人送来了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

31、贾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32、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33、”——打一玩物。

34、此谜谜底是“爆竹”。

35、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除魅散秽气,故说能使妖魔鬼怪闻之丧胆。

36、“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来的绢帛。

37、后二句说尽管爆竹气势宏大却极易毁灭,是“一响而散”之物。

38、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39、秦氏出丧、元妃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这里前二句当比喻入宫为妃身价百倍,声势显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胆尽摧”。

40、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昙花一现,荣华富贵顷刻瓦解,贾府的好景不长。

41、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

42、这个灯谜当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

43、脂砚斋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44、”

45、第一个为元春制作灯谜的是贾环,他写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46、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47、”——打一用物。

48、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

49、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50、元春认为这个灯谜“不通”,过于直白,命太监带回。

51、作者写此谜,意在表现贾环不通文墨。

52、既是谜,首先不该直说;既直说,文理又不通,“有角八个”还说是“只”,难怪只引得众人大发一笑。

53、贾环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赵姨娘的亲生子。

54、因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加上他形象猥琐,心术不正,行为顽劣,一向被人鄙视。

55、“有角只八个”是说当时的枕头是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所以共有八个角。

56、“二哥爱在房上蹲”是指兽头,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两个怪兽。

57、这首谜语正好表现了这位三少爷的草包本色。

58、它首先是语言粗鄙,什么大哥、 ○二哥之类,完全是市井无赖的口吻,毫无读书人的文雅气;二是生拉硬扯,床上的枕头和房上的兽头硬把它们排成兄弟,毫无道理,三是语言不伦不类,有角八个,够多了,他却说只八个,果然不通得很。

59、贾环是个小丑式的人物,作者通过这首谜语又让他出了一次丑。

60、第二个应元春的要求制作灯谜的是贾母,她是随口念到:“猴子身轻站树梢。

61、”——打一果名。

62、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

63、“站树梢”的意思与“立枝”相同,“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为荔枝。

64、“猴子身轻站树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65、然而“荔枝”又与“离枝”谐音,纵观小说全貌,所以脂评说此谜的寓意在暗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

66、”此时此刻,贾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们还都在树梢上无忧无虑地嘻闹,丝毫没有“树倒”的危机感。

67、这也就寓示了贾家势败的结局。

68、作者用这句谜语又作了一次讽刺性的暗示。

69、贾政出的灯谜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70、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71、此谜谜底是“砚台”。

72、这首灯谜正是对贾政性格的刻划,隐喻他酷爱读书,崇尚笔墨,品格端方,古板正统的特点。

73、从本回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看,此谜的用意当还与本回的情节有关。

74、“必”与“笔”谐音,谜面即“有言必(笔)应”,意为砚台虽不会说话,却可以借助于笔表达。

75、“砚”谐音“验”字,意喻贾母等众人所制灯谜中的谶语,必将得到应验,可视为是对制灯谜用意的提示。

76、而且既然是“贾政悲谶语”,“有言必应”四字在本回中亦应有着落,当是指贾政从灯谜中领会到某些不祥之兆,并说了某些在未来情节中会应验的话。

77、可惜由于此回原稿残缺,据脂砚斋评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所以贾政究竟有什么“必应”之言已不可得知。

78、贾迎春出的谜语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79、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80、此灯谜谜底是“算盘”。

81、“天运”是说算盘拨动前,没人知道最终能计算出什么数字结果,所以说天运。

82、“人功”是说算盘珠子要用人的手指去拨动。

83、“理不穷”是说算盘永远是被人拨来拨去,所以说是理不穷。

84、第二句意思是说算盘虽可被人拨动,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那么不管你怎样拨也是拨不出好结果来的。

85、后二句说为什么算盘整日这样乱纷纷的呢,是因为阴阳的运数(命运)各不相同。

86、“镇日”即是整日的意思。

87、这首灯谜借整日乱纷纷的算盘隐喻贾迎春的性格及一生遭际。

88、迎春生性怯懦无能,缺乏主见,处处听从命运的拨弄,就象“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受人摆动。

89、自从嫁给孙绍祖,命运更为悲惨,终日不得安生。

90、本来贾府祖上对孙家“有功”,可偏遇上中山狼似的孙绍祖。

91、这只能归之于“无运也难逢”,只能得出“阴阳数不同”的结论。

92、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

93、对迎春的婚配,贾母心中不称意,又不想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宝玉为此痴痴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叹;王夫人十分怜惜迎春,也只能劝她服从命运,都曾乱纷纷地拨弄过算盘,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

94、作者为迎春拟作的这首谜语,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

95、贾探春出的谜语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96、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97、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

98、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

99、“妆点”即妆饰打扮。

100、“游丝”指放风筝的线。

101、脂砚斋评说:“此探春运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102、”此谜当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将远嫁不归。

103、这里“清明妆点最堪宜”与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之句对照来看,实点出清明正是八十回后原稿中探春出嫁的时节。

104、后四十回续书写探春出嫁在秋天,显然忽略了作者此处的暗示。

105、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似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106、贾惜春出的谜语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107、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108、此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

109、首句说海灯本应置于佛殿,而前身却被置于尘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适于尘世,所以总是“无成”。

110、“色相”是佛教用语,一切有形质、颜色、相貌可见的东西都叫色相。

111、“无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

112、第二句说海灯前身虽身处尘世,却能看破红尘,只听佛经。

113、“不听菱歌”含有看破红尘之意,因为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属男女情歌。

114、第三句说海灯终于在佛殿寺内找到归宿。

115、“沉黑海”指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来看,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样。

116、结句说,海灯一旦置于佛前,尽管灯光黯淡,内中却自有光明在。

117、“性”是指佛教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觉悟到它,就能成佛。

118、“大光明”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

119、据脂砚斋评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斤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120、”此谜是借“佛前海灯”隐喻惜春一生的遭际。

121、前二句说惜春未出家之前处于繁华的尘世,总未能修成正果,但她却能看破红尘,一心遁入空门。

122、后二句暗寓惜春出家为尼的归宿。

123、说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她沉入黑海,只要能悟到人自身的本性则心中自有光明。

124、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作者充满悲悯、同情。

125、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这不是绝大的好事,可是从古至今有几个人真正相信,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安慰而已。

126、“性中自有大光明”是带有苦涩味道的解嘲的话;听佛经、沉墨海等句才见作者的真情。

127、试看前面惜春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写得多么惨淡凄凉。

128、宝钗出的谜语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129、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130、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131、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132、此谜谜底是“更香”。

133、更香即古代为夜间打更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此得名。

134、首句“朝罢谁携两袖烟”暗隐“香”字。

135、第二句写更香的特征,古代的香种类繁多,更香与弹琴时用的鼎炉之香和熏被褥衣裳之香均无关。

136、颔联写更香的作用在于报时。

137、“晓筹”是指清晨的时刻。

138、“鸡人”是古代宫中头戴“绛帻”(红布头巾,象征雄鸡冠)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

139、“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夜里时间分为五等分,称五更为五夜。

140、“添”指添香。

141、颈联描写更香燃烧的情景,说更香被从头上点燃,从外向内燃烧,永无休止之时。

142、尾联说时间一天天消逝,更香不断地消耗着自已,而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

143、这个灯谜是借更香暗寓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孤凄寡居,独守空房的遭际。

144、首联上句中的“两袖烟”喻“两袖清风”之意,暗示薛宝钗在荣华之后,落得个两手空空、 ○一无所得的结局。

145、下句“琴边衾里”喻亲切和谐、朝夕不离的夫妻关系,隐寓宝钗同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终究没有缘分。

146、颔联意思是说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因愁闷而夜夜难眠,故不用鸡人报晓,也不用侍女添香。

147、颈联以香火燃烧的情景喻宝钗终日为孀居生活的冷落孤寂而困扰,朝朝暮暮、年复一年地过着苦恼犹煎的生活。

148、尾联寄寓对宝钗命运的感慨,说纵然青春可贵,韶华应当珍惜,但因世事风云变幻,宝钗也只能任其自然了。

149、这个灯谜透露了八十回后原稿中薛宝钗孤苦寂寞的生活情景,后四十回续书写宝钗日后得贵子,并“兰桂齐芳”,当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150、对于第二十二回中所出的谜语,贾政大为伤感,以为“谶语”。

151、他心内沉思到:“娘娘(元春)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

152、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

153、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154、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

155、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156、”对于薛宝钗所作灯谜,贾政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

157、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158、”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

159、正所谓“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160、可见曹雪芹倾心拟就这些灯谜完全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并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为小说情节服务的。

161、《红楼梦》第五十回的回目是:《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162、大家在一起春游联诗后,李纨因“老太太叫作灯谜”,于是她和李绮、李纹各先作了一个,说出来叫大家猜。

163、李纨的谜语是:“观音未有世家传。

164、一池青草草何名。

165、”——各打“四书”一句。

166、此谜前一句谜底是“虽善无征”。

167、语出:“上焉者虽善无征。

168、”意思是说先王的礼制虽好,但无从征实。

169、“征”是验证、证实的意思,这里“征”字双关,意思是“纳征”(纳彩)以成婚礼之“征”解。

170、“虽善无征”在谜中寓意是说观音虽善,但无人向她纳彩定亲,故不能传宗接代,与谜面“未有世家传”暗相关合。

171、此谜第二句谜底是“蒲芦儿”。

172、语出:“夫政也者,蒲芦也。

173、”李纨之所以出的是“四书”谜,与她的性格和身世有着密切地关系,这也寓示了她终日以陪伴儿子读书为结局,对爱情“心如死灰”的悲惨命运。

174、李纹、李绮的谜语是:水向石边出水冷。

175、——打一古人名。

176、萤。

177、——打一字。

178、此谜前一句谜底是“山涛”。

179、山涛是晋代诗人,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180、语出宋代苏洵“冷香联句”:“水向石边出水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181、”因为大水向石边流出并发出响声才为山涛。

182、大水即巨源。

183、后一句谜底是“花”字。

184、林黛玉说:“萤可不是草化的

185、”因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

186、所以说是“花”,因“花”是“草”和“化”组成的,正对应了“草化的”。

187、因这几个谜语较雅,宝钗怕“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说:“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188、”从以上几条所谓的“雅”谜语到下面“通俗”谜语的过渡,主要是为了表现薛宝钗的善于逢迎的性格。

189、其实,以下几首诗谜并不通俗,反而涵蕴深奥,晦涩难懂,众所纷纭,以致这几首谜语作者都没有提供现成的谜底。

190、在宝钗的提议下,史湘云先作了一首:“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191、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192、”——打一物。

193、书中说众人有的猜和尚,有的猜道士,也有的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猜着是“耍的猴儿”。

194、猴本生活于涧溪谷壑之中,一旦被人所擒,则离开山林,来到闹世,供人游戏玩耍,故说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

195、耍把戏的猴常身着官服官帽,扮成文臣武将的模样,然而终归与名利无缘,因此说“名利犹虚”。

196、“后事终难继”,湘云已作了解释,指耍的猴子总是被剁了尾巴的。

197、湘云此谜,当时众人皆猜不出,独宝玉一下猜中,其中当有深意。

198、有人说此谜简括了贾宝玉一生的道路。

199、寓指贾宝玉原为大荒山青埂下一块顽石,历尽悲欢离合。

200、然而由于蔑视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最终还是断了红尘,出家为僧。

201、此谜也可视为是对贾家由盛而衰,终于“树倒猢狲散”、 ○一败涂地的暗示。

202、接着薛宝钗也作了一首是:“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203、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204、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遂引起后人的众多猜测。

205、有人说谜底为纸鸢;有人说为树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说为宝塔、盆景中的宝塔等。

206、作者的用意似在诗句本身,是有意不点明谜底的。

207、笔者以为谜底应是蓑衣。

208、蓑衣是我国农村传统的防雨用具,用茅草或棕毛一缕挨一缕,一层压一层,密密匝匝编制而成。

209、“镂檀锲梓一层层”:此句写蓑衣的制作过程。

210、“镂檀锲梓”,指从棕榈树上用镰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榈布”)。

211、“檀”、“梓”,代指棕榈树。

212、“锲”,本义镰刀,:“锲,镰也。

213、”“镂”,雕刻。

214、“一层层”,指用晒干并经过处理的“棕衣片”,一层一层地编织蓑衣。

215、“岂系良工堆砌成”:编制蓑衣并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

216、“良工”,古代泛称技艺高超的人。

217、“堆砌”,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

218、此处之“堆”则指层层叠叠地拼接棕衣片;“砌”指缝制。

219、“虽是半天风雨过”:点明蓑衣的使用场合。

220、“何曾闻得梵铃声”:蓑衣又称草衣,唐代景云:“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221、”草衣又指草服,草编的衣服。

222、:“岛夷卉服。

223、”唐代孔颖达疏:“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

224、”草服又指黄冠。

225、:“野夫黄冠。

226、黄冠,草服也。

227、”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228、”而黄冠又指道士之冠,代指道士。

229、唐代唐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230、”所以此处之蓑衣已转而代指道士,故有所谓“梵铃”之说。

231、“梵铃”指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响声。

232、一般认为,宝钗的灯谜是对其性格、遭际的概括和感叹。

233、前二句比喻她为人处世总能精细周全、○八面玲珑以及美丽端庄的外表,并说这些都是出于天性,并非是她有意做出的。

234、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

235、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反原意而用。

236、后两句当暗示宝钗与宝玉只是空作了一场名义上的夫妻。

237、又前宝钗“更香谜”中以“ 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经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

238、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的情节也是符合的。

239、贾宝玉作的谜语是:“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堤防。

240、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241、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后人或猜风筝,或猜吹火筒,似皆不够妥切。

242、笔者以为谜底应为彩虹。

243、“天上人间两渺茫”:“天上人间”之间模糊一片,指雨天。

244、“渺茫”,时地远隔,模糊不清。

245、“琅玕节过谨堤防”:谓雨后就要注意。

246、“琅玕”,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247、“琅玕节”即“竹节”,也可以别解为“竹的节日”,即“竹日”、“竹生日”,又称“竹醉日”。

248、清吴雷发《香天谈薮》:“《文心雕龙》:‘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

249、’《四民月令》:‘是日谓之竹醉,栽竹多盛。 Www。ZjKHuIYU。COM

250、’”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251、”五月十三日既是竹醉日,又是龙生日(或雨节、下雨节),民间以为是日必雨,民谚云:“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252、”倘若不雨,求之关帝则必验,故是日又为“关帝诞”(关帝生日)。

253、所以琅玕节即雨节(五月十三日)。

254、“堤防”,小心防备。

255、“鸾音鹤信须凝睇”:要注视天上的彩虹(虹霓)。

256、“鸾音鹤信”,比喻从仙界来的音信,此处指夏天雨后之彩虹。

257、“凝睇”,凝视,注视。

258、“好把唏嘘答上苍”:以便用惊叹来报答“上苍”的神奇。

259、“唏嘘”,叹息。

260、结合小说人物性格与命运,这首诗谜的寓意似在诗句本身,其中似暗寓黛玉死后,宝玉对她的悼念,诗中“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句就是写黛玉死后,与宝玉犹如有人间天上之隔。

261、首句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

262、“琅玕节过谨堤防”暗指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小说第二十六回中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玕节过谨堤防”的含义。

263、这一句当是关合宝玉悼黛玉的情节。

264、“鸾音鹤信须凝睇”中的“鸾音鹤信”指仙界传来的消息。

265、“凝睇”是注视之意。

266、这里当点出黛玉泪尽而逝,重归仙境,作绛珠仙草的情节。

267、“好把唏嘘答上苍”意思是说对于黛玉的薄命夭亡,宝玉只能向青天长叹,以表明自已的心迹。

268、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较明显。

269、最后林黛玉作了如下一首诗谜:“何劳缚紫绳

270、驰城逐堑势狰狞。

271、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272、此灯谜小说中也没有交代谜底,有人猜为“走马灯”。

273、笔者以为谜底为“云”。

274、“騄駬何劳缚紫绳”:云如良马,何劳系上“闪电”之缰绳。

275、“騄駬”(lù ěr),良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

276、“紫”,与天帝、仙人有关的颜色;“紫绳”指闪电。

277、“驰城逐堑势狰狞”:云之势。

278、“主人指示风雷动”:“风雷”之“主人”即天,表示在天上。

279、“鳌背三山独立名”:“鳌背三山”,云之形。

280、诗谜谜面上说,此物是一匹无须缚绳的骏马,绕着城墙、壕沟奔驰起来十分勇猛。

281、一旦骑手下令,它就会风驰云动地飞奔,而且三山仙境中它也享有名声。

282、这首诗谜的寓意是在诗句本身,似隐寓黛玉八十回后的某些遭遇。

283、但因诗意较为晦涩,难得确指。

284、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

285、“风雷动”暗喻重大事变发生;“三山独立”指她魂归仙界,复为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在人间无立足之地。

286、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也。

287、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288、仔细品味曹雪芹笔下的灯谜,总觉意味深长,几乎每个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289、要么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或结局;要么对情节的发展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要么对小说环境氛围的烘托有补充作用,不一而足。

290、《红楼梦》中的谜语能表现出如此众多的作用,这在我国小说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291、【形容否极泰来的诗句】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juzi/70076.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22句最经典的爱情语录【217个】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