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句子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十篇〖描写儿童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1日

描写儿童的诗句

1、《小儿垂钓》胡令能

2、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3、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4、《所见》袁枚

5、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6、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7、《与小女》韦庄

8、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9、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2

10、“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 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是写寒冷的冬季,一顽皮孩童用彩线穿住一块冰,提起当锣来敲,起初声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块被敲落,碎了一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热火朝天。

11、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将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中描绘了暮春的乡村,篱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儿谢了,新叶初生,孩子们嬉戏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偏偏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扑朔迷离,蝴蝶寻不到了,孩子们叹气逗趣,神态可爱。

12、古代孩子的乐趣并不比现代的孩子少,采莲蓬、放风筝、钓鱼、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我最爱读此诗,因这首诗像我童年的录像,午后是安静的,蝉鸣格外响亮,我常赤着脚丫,轻轻走近粗壮的老柳树,屏神静气,踮起脚尖儿,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扑扇着翅膀在我手中挣扎……

13、刘克庄的《鸟石山》诗里的儿童很调皮:“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小时,天真无邪的孩子都做过“坏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绘偷莲的孩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泼稚气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去河里偷采莲,却不知隐藏踪迹,孩子可真有趣。

14、唐代韦庄笔下的很可爱,小女孩不到两岁吧,刚能听懂大人的话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学着说话,口齿尚不清楚,她会跟着别人喊父亲的名字,玩小车上瘾以至不肯睡觉。小女孩都爱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绣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闹。记录小孩的成长很耐人寻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5、“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写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则玩着刚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烂漫。“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是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缩影。

16、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3

17、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8、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19、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20、教学重难点:

21、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22、教学过程:

2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4、语境导入:

25、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6、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27、学习古诗

28、介绍作者

29、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3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31、理解诗意

32、读诗的前两句

33、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3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35、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36、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37、诵读古诗

38、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3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0、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4

41、古诗三首

42、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4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44、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45、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6、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47、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48、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9、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50、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5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5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54、篱落/疏疏/一径深,

55、树头/新绿/未成阴。

56、儿童/急走/追黄蝶,

57、飞入/菜花/无处寻。

58、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9、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6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61、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62、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63、(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64、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65、讲诗歌,读诗歌。

6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67、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68、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69、“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70、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71、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72、(感觉非常有趣)

73、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74、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75、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76、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77、填空式背诵。

78、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9、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80、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8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82、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83、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84、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85、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86、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87、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88、动动手,画一画。

89、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90、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91、宿新市徐公店

92、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93、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94、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95、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96、简介作者。

97、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98、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99、初读正音。

100、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101、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102、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103、注意节奏。

104、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105、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106、指名试读,评议。

107、教师示范指导。

108、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109、交流感想。

110、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111、梅子/金黄/杏子肥,

112、麦花/雪白/菜花稀。

113、日长/篱落/无人过,

114、惟有/蜻蜓/蛱蝶飞。

115、理解诗意。

116、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17、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18、(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119、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20、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121、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12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2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24、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125、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126、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127、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128、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29、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130、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3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13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13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134、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135、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136、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137、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138、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139、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140、指名学生朗读。

141、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142、(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143、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144、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145、讨论交流。

146、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47、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148、(“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149、“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150、(“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151、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52、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153、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154、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155、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156、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157、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158、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159、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60、品读乡村美景。

161、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 ○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162、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163、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164、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165、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66、(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167、品读人物画面。

168、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169、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170、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17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72、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173、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174、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175、(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176、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177、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78、(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179、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180、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81、带着感情来朗读。

18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183、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184、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185、师生合作引读。

186、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187、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188、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189、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90、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19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192、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193、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9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95、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196、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197、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198、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199、延伸补充。

200、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201、(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202、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203、清平乐·村居

204、《宿新市徐公店》第一、 ○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 ○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0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06、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5

207、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208、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209、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210、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211、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212、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13、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 ○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214、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15、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216、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217、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18、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219、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6

220、训练学生阅读,欣赏古诗的能力,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即:景与情、展与收、深与浅、讲与诵。

221、1情景交融,领会内涵

222、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景物为的是情有所寄托,意有所托。抒发感情是以神取景,以神写物。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设法把儿童带入诗人精心创造的诗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诗中的美景。小学课本中杜牧的诗《山行》

22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24、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25、短短几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艳的秋景图:远处,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微带寒意的深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星星点点,隐隐约约有几处竹篱茅舍依稀可辨。眼前,是一片红的醉人的枫林,在夕阳映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诗人太爱这美丽的枫林了,顾不上赶路竟然停下车来领略这山林风光,他惊喜的发现,这如火是似霞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艳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挂图、投影、多媒体及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步入诗人描绘的境界中去,让他们看到寒山,斜径、白云、枫林、茅屋;看到那红艳艳的满山的枫林,使他们像诗人一样在那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细细欣赏,最后到达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境地,这就是儿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226、当儿童充分感知了诗中的景物,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儿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由景如情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情景合一体会到这是一曲秋色的赞歌。诗人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美丽,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因而在诗中透出一种热烈、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到这时,儿童学习古诗便进入第二境界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深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思想随之升华。

227、2收展自如、化难为易

228、以简单的文字体现丰富的内涵是诗歌的规律之一。古诗则更加凝练、含蓄,正如《蚕妇》中所写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学生要理解蚕妇归来哭的原因及历史背景很困难。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把诗中浓缩了的内容予以扩展,把略去了的情节、人物补充出来,便于儿童理解,以达到古诗教学中的“展”。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以诗:

229、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3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3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送别的时间、地点、场面、心情等浓缩在二十八个字中,为了让儿童易于理解全诗,教学时可先将内容扩展,把当时送别的情景通过音乐、幻灯片、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意义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232、阳春三月,绿树如茵、繁花似锦、春光明媚。正是朋友相聚、畅抒情怀、切磋诗文的大好时节。可是,老朋友孟浩然却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李白真舍不得老朋友离开自己,怀着依依惜别的沉痛心情到黄鹤楼前送行。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着那挂帆的孤舟,载着老朋友的船已经看不见了,李白还在那里依依不舍的望着。这时他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的向天边流去。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想象、联想、补充了略去的情节,丰富了十个的内容,儿童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再把扩展开了的内容收拢,即总结全诗理解含义归纳中心:这首通过写李白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扩展是为了帮助儿童理解诗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归纳则是为了帮助儿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儿童的概括力。这样一展一收把诗的内涵尽显出来,儿童就能化难为易、轻松学习了。

233、指导儿童阅读古诗,“深”与“浅”的分寸是不好把握的。有的诗字面上容易理解,儿童阅读往往浮在表面上,不能理解蕴含的思想内容,有的诗逻辑严密,反映的事情比较抽象,学生又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觉得无法理解。要针小学生的特点,解决这些矛盾,做到深浅适度,“浅”诗“深”讲,“深”诗“浅”讲就是个好办法。如《题西林壁》这首诗中讲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文字浅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为: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只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讲解时,教师就要引导儿童理解诗句揭示的哲理,帮助他们懂得作者是通过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突破局限,才能认清事物的道理。

234、4讲、诵结合

235、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7

236、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把我们带到春天的田野里,放起了风筝:

237、草长莺飞二月天,

238、拂堤杨柳醉春烟。

239、儿童散学归来早,

240、忙趁东风放纸鸢。

241、这是一首生机盎然的诗作,诗人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景,写得颇有生趣:青草、黄莺、蓝天、绿堤、碧柳、白烟,作者虽没有直接泼洒浓墨描绘,但春之色彩自然地跃入读者的眼帘。草之“长”,静态中显生机;莺之“飞”,动态里传声韵;以“拂”与“醉”,明写杨柳摇曳之姿,暗含春风荡漾之意,为下面写“纸鸢”埋下伏笔,同时也是诗人春日好心情的形象写照。后两句写人,显得朝气蓬勃:诗人选取天真活泼的孩子放风筝这一情景,来表现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着一“早”字,可见“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注一“忙”字,表现出儿童那种急于玩耍的心理和神态,一群可爱的孩子的形象仿佛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村头、田间、路旁、河滩……到处是他们追逐、跳跃、欢呼的身影。天空中,各种风筝随风飘飞,红的、黄的、绿的,蝴蝶形、蜻蜓式、老鹰样,不一而足。短短的四句诗,情景交融,使人备感亲切、神清气爽。

242、春姑娘披着五彩花衣悄然离去,夏公主又翩翩而来,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热情奔放的季节。且让我们到河边钓鱼去:

243、蓬头稚子学垂纶,

244、侧坐莓苔草映身。

245、路人借问遥招手,

246、怕得鱼惊不应人。

247、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夏日里一个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诗人勾勒了小儿垂钓时的神态,宛如一部简短的动画片。诗人将小孩垂钓时那专注而带些稚气的神态简直写活了。“蓬头”,指小孩披散着头发,也许头发上还沾挂着一些草埂、草屑哩。“侧坐”,指随意坐下,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诗人把“垂纶”“稚子”置身于“莓苔”之上、杂“草”之中,不加雕饰,写出了一个山野孩子真实的外貌特征,表现出其顽皮活泼而又憨厚朴实的特点,真切自然,惹人喜爱。小家伙是多么的机智、聪明、灵巧啊,他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阴凉之处,恰好是鱼不受热、人不挨晒的理想的垂钓之处。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此时有人路过,正要向他问话,他却“遥招手”而“不应人”。大概是鱼儿正在咬钩吧,他心中不禁一阵喜悦与紧张,担心惊跑了鱼儿,只好用手比划着回答过路人。一个“遥”字,表明了他不想让人靠近的心理。远远地就摆手示意,这并非冷漠无礼之举,而是心意相通的友好之态;他不是懒得回话,而是像对待老朋友一般,用手势来表情达意。那种专心致志、 ○一本正经的情态,令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感受到小家伙的可爱。

248、一个真正懂事的乖孩子,要能成为大人们的好帮手。对了,放鸭、喂鹅,正是这些“小大人”们干的活儿:

249、乌鸟投林过客稀,

250、前山烟暝到柴扉。

251、小童一棹舟如叶,

252、独自编阑鸭阵归。

253、――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54、楝花风起漾微波,

255、野渡舟横客自过。

256、沙上儿童临水立,

257、戏将萍叶饲新鹅。

258、――明・邵亨贞《贞溪初夏》

259、前一首诗描绘出“放鸭晚归”的图景:鸟儿纷纷“投林”,行人渐渐稀少,云烟远来,罩住了农家的门窗;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撑起一叶扁舟,赶着鸭群,独自回家。诗人从收工回家的人群中选择了放鸭儿童,通过描绘他的动作来表现乡村暮色,栩栩如生,宛若一幅真实生动的生活画。特别是“独自”二字,充分表现出“小童”的聪明能干。

260、后一首摄取了“溪边饲鹅”的情景:夏风轻轻吹,溪水缓缓流,野外渡口舟自横,行人过溪河;水边沙滩上,小孩真顽皮,手拿萍叶,戏喂新鹅。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楝花、微波、野渡,渲染出江南水乡那平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刻画人物,表现出乡村孩子的活泼和勤劳。

261、不难看出,这两首诗的写法相似、情境相近,颇值得我们作对比欣赏。两首诗都是先绘景、后写人,前者为后者设置背景,后者为前者增添生活情趣,从而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262、夏日的美妙时光,让人难以忘怀,那么秋天呢?请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夜里的童趣:

263、萧萧梧叶送寒声,

264、江上秋风动客情。

265、知有儿童挑促织,

266、夜深篱落一灯明。

267、这是一首舒缓缠绵的小夜曲。首句用“萧萧梧叶”和“寒声”极力渲染秋夜的冷清,使人感到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第二句写“江上秋风”牵动了诗人无限的“客情”,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孑然独立的身影。世有悲秋之说,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没有亲友的慰藉,站在这瑟瑟秋风之中,怎不感慨万千!“送”“动”二字,使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的多少惆怅!三、 ○四两句将笔触转向了无忧无虑的孩子们:他们在父母的身边幸福地生活着,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就是在这凄冷的秋夜里,也能提着灯笼,在篱笆边捕捉蟋蟀,尽情地玩耍,面对此番景象,诗人虽在凄凉之中感到了一丝安慰,但内心愁苦的滋味却更加深重了。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自己的游子愁思,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显得诗味无穷、颇为感人。在这凄清的秋天里,童趣是多么的令人向往、让人陶醉啊!

268、冬天的“百草园”似乎比较乏味,可一下雪,一结冰,就不一样了。有诗为证:

269、宫树堕晴雪,

270、凝寒入毳裘。

271、邻娃取冰箸,

272、道是玉搔头。

273、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8

274、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275、了解小儿,疏言通文

276、对小学古诗教学来说,语言是一个难关。如何根据学情,让学生学得开心,读得用心,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池上》,小儿偷采白莲,留下一路的浮萍竟浑然不觉。《小儿垂钓》里,小儿学着大人钓鱼,“路人借问遥招手”,却不知动静极大,依然会惊了鱼儿。这两个小儿在诗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但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要想让现在的孩子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撑小艇、采白莲的意境显然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诗境,了解这两个小儿呢?

277、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先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浮萍是什么?大家看一下插图。学生认识到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我借此提出问题:“浮萍”两个字都是三点水,但结构有何不同?“撑小艇”的“撑”是什么意思?

278、我让学生根据“撑”的结构来理解:左边一个“手”,右边是“掌”,试着用铅笔画一下。想想看,“撑船”和“划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撑更吃力一些,而划则轻松得多。这说明小儿力气不大,撑着小艇很吃力。

279、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中的小儿。诗中是怎么称呼他们的?

280、生:一个叫小娃,一个叫蓬头稚子。

281、我借此让学生理解稚子的含义。通过疏通古诗的语言,学生对整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两个小儿的形象:一个撑小艇,年龄不大,但挺有蛮力,敢撑船;一个学垂纶,不是大人,但挺有耐心,会钓鱼。

282、感悟小儿,品读诗境

283、古语云,因文见义,因义明文。想要把文章读透,就必须从外到内,悟得内在精髓。尤其是古诗,理解诗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学生进入诗境,才算是读懂了古诗。基于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走进诗境,体味诗境,身临其境,回到小儿的状态,做一回偷采白莲的小娃,学垂纶的蓬头稚子。

284、师:读完这两首诗,你对这两个小儿有什么印象?

285、生:小娃顽皮淘气,天真可爱;稚子活泼可爱,故作老成。

286、根据学生对小儿的初步印象,我就此展开悟读的旅程:“你从哪里看到小娃的顽皮和淘气?(“偷采白莲回”)你怎么理解“偷”?(不经人同意就采摘白莲)这池塘或许本来就是没人家的,可以随便采摘,但为什么要用“偷”字?(小娃瞒着大人去采莲)他为什么要采莲呢?(想吃莲子,想玩荷叶,想把荷叶戴在头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猜度小娃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从哪能看到小娃的可爱呢?(“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娃的船后面都是浮萍,他本来想躲着的,结果被谁看到了?诗人看到这,是什么表情?会怎么对小娃呢?(诗人笑眯眯的,因为小娃太可爱了。)”相对小娃而言,垂纶的稚子就显得老成多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透过字词来解读稚子的淘气、天真、可爱:“蓬头”、“学垂纶”——来不及梳头就急急忙忙跑出来钓鱼;“侧坐”、“草映身”——他想让草把自己挡住,这样鱼儿就不怕人而大胆地吃鱼饵了;“遥招手”、“不应人”——想说话但怕惊动了鱼儿,就招手要人家过来小声耳语。

287、丰富小儿的形象,表达童心

288、语文课堂是一种唤醒,也是一种激荡,更是一种表达。学生将情感投入课堂,就达到生本与文本、文本与人本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同构共生。《池上》、《小儿垂钓》带领学生穿越时光的流水,体验古代孩童的童真和童趣,那么对现今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小儿而言,如何让他们和诗中小儿的形象对接呢?我抓住吟诵的形式进行引导:古人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播放现代儿歌)你们想怎么表现这两个小儿呢?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学生很快将自己融入其中,扮演诗中的小儿,和着音乐的节奏唱出《池上》、《小儿垂钓》的天真、可爱,通过哑剧的编排,使得短短的古诗一下子丰富起来。在玩闹中,我展开追问:课文将这两首古诗编排在一起,有何深意?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立意和取材进行对比,认为两者都是描写小儿的古诗,而且两位诗人对小儿都非常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童真。

289、儿童的喜好就是玩,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和诗中的小儿那样淘气、天真,那么古诗教学就不再是背诵、默写那么乏味枯燥了,而是一个放飞童心的世界,一个有关童年的梦境。

290、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9

291、会认5个字,会写6个字。

29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93、感受暮春时节大自然的生意葱茏,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294、赏景诵诗,导入新课

295、课件播放暮春风光)。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296、同学们课外背会了不少古诗,我们一起来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好吗?

297、点评: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学生在赏春景,诵古诗的过程中,对芳草萋萋,碧柳垂丝,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美丽春天油然而生一股向往之情。有了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学习描写春天的诗就会是一种心理需要了。

298、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299、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指出图上哪是“篱落”,认识“篱”字。

300、这些篱笆上的竹竿与竹竿之间的间隙怎样?引出“疏”字,理解“疏”的字义。

301、点评: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事情。而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文结合,识记生字,经实践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欣赏画面的轻松愉悦氛围中,字义理解了,生字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30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03、自由读诗,注意读得正确、流利、知道按节奏停顿。

304、同学互读正音。

305、指名读,评议。

306、点评:读是语文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自得、顿悟皆从熟读成诵中来。

307、细读文本,感悟暮春

308、学习前两句

309、配乐朗读前两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曲折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都谢了,花瓣撒了一地,树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

310、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再读这两句。

311、读读这几句诗,它们描绘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理解前面两句诗描绘的分别是初春和仲春时节的景象,而这首诗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象。

312、天街小雨润如酥,

313、草色遥看近却无。

314、等闲识得东风面,

315、万紫千红总是春。

316、篱落疏疏一径深,

317、树头花落未成阴。

318、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的前两句。

319、点评:借助想象生成画面,重现古诗中淡定深远、生意葱茏的意境。对比赏析,感受春天的不同阶段,感受不同的诗人笔下春光的异彩纷呈。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再来读,这种读,就不仅是字正腔圆,音韵和谐,停顿合辙,而是和诗人的心灵唱和了。

320、学习后两句

321、自由朗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322、儿童是怎样追黄蝶的?相机理解“走”的古义。如果你是那名追蝶的儿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后,你会怎样?

323、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324、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见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首诗。

325、指导背诵。

326、借助挂图,想象画面,进行试背。

327、指名背诵,对当堂背会的予以表扬鼓励。

328、点评:在语文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会一些经典,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传承。这样可以让学生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腹有诗书气自华”。

329、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篇10

330、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331、古诗的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具有跳跃性。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语言发展与积累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特点是具体思维形象,性格活泼好动,可爱又淘气。他们乐于接受有趣、生动、形象、生活化的事物;相反,脱离现实生活,就会过于抽象、理性,而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或空洞无物,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提倡将古诗学习与生活融合。

332、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让古诗贴近生活

333、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们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循序渐进。

334、首先,我们可多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自然而然能记住诗句。其次,我们可选择与季节、节日相符的古诗内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许多传统的节日,为了让幼儿在节日中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情感,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如春天时孟浩然的《春晓》、夏天时杨万里的《小池》、秋天时杜牧的《山行》、冬季梅花开放时的《梅花》等。

335、教学目标的渗透化,让古诗走进生活

336、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古诗教学目标。如有的古诗注重道德教育目标,有的古诗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有的古诗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我们在分析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如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对草木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这首诗的目标可以定位为激励幼儿向草学习,在生活、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做坚强的人。

337、教学形式的实效化,让古诗融入生活

338、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古诗,要做到教为学服务,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幼儿与古诗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

339、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340、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可以说字字珠玑。幼儿迫切想要了解诗词意,明白整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生活化地学习古诗。如可将孟浩然的《春晓》改编成这样一个小故事:

341、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着了。春天不冷不热,睡觉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把古诗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个故事。通过了解改编后的故事,再对照原来的古诗品读,幼儿就能突破狭窄的诗意空间,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342、动手画画,其乐无穷。

343、常言“诗如画”,把古诗的图片出示在幼儿面前,可取得直观的视觉效果,借助画面让幼儿理解诗意,这种方法让幼儿接受起来更容易。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诗句,可让幼儿与教师一起参与画出来。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树头花落未成荫(路边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树叶还没长大没有树荫可以蔽日)。儿童急走追黄蝶(孩子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当这一幅画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整首古诗的大意就不言而喻了。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juzi/70712.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关于春游的好句子〖春游的优美句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