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句子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汇总十篇〖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3日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3、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4、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5、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8、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9、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2)

10、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1、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12、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1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15、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16、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17、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19、谈话导入

20、自主学习

21、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2、“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3、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24、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25、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26、合作学习

27、《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8、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9、指名朗读古诗。

30、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31、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32、天涯:天边。

33、直上:一直到达。

3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5、(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36、(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37、质疑探究

3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9、品读,深化理解。

40、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41、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42、(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43、小结检测

44、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45、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4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8、复习导入

49、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50、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51、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52、学习目标

53、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5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5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5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7、第一部分:《江南春》

58、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59、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60、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61、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62、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63、(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6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5、品读,深化理解

66、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7、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8、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9、(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70、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7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7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73、理解重点词语:

74、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75、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76、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77、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78、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79、(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80、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8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83、(板书:景美人更美)

84、总结拓展

85、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86、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87、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88、奋发有为的精神

89、豪迈浪漫的气魄

90、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91、忧国忧民之情

92、书湖阴先生壁

93、院里:茅檐 花木

94、院外:一水 两山

95、《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96、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97、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98、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99、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3)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1、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2、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我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103、像一根蓬草飘出汉塞,像一只归雁飞入胡天。

104、茫茫大漠中烽烟孤直,滔滔长河上落日浑圆。

105、在萧关遇到我方骑兵,说都护正驻扎在燕然。

106、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前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律诗、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善于感受自然之美,山水诗写得尤其出色。

107、这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代表作。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赴边慰问,并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出使途中。

108、这首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关心边疆战事,并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109、本诗前两句,首先点明诗人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接下来,三、 ○四句用了“征蓬”“归雁”两个形象,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和艰辛。这两个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本是常见的写法,而此处因为特别契合诗人此行的实际情形,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感人。五、 ○六句直接描绘了塞外边疆的自然风光:浩瀚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条烽烟孤立而直挺地升上天空,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上游,浑圆的落日正缓缓隐入河面。这两句,由于突显了边塞特有的雄奇景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七、○八句结束全诗,讲明自己与守边军队相遇的情形。

110、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塞外风光的描写: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却表现出劲拔、壮毅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让人感到伤感,用了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行踪描写边塞的风光,感触深切,境界开阔,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

111、江苏苏州卷)大漠孤烟直, 。(王维《 》)

112、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 ”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113、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1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5、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116、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117、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118、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119、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0、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121、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4)

122、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深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123、热情激昂的音乐旋律

124、男声独唱歌曲《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主体乐章),曲调壮丽庄严,抒情优美;它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通过对黄河形象的描述和对黄河历史的回顾,歌颂了黄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是一首充满豪放激情和感情深厚的史诗性的颂歌。歌曲是按颂歌的体裁形式创作而成,整个乐章由a、b、c三个乐段构成。

125、前奏在主三和弦的分解中,奏出壮阔而又深切的主题,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音乐徐徐展开,a段主题乐句由低向高陡然升起,4/4拍子非常自然地转入3/4拍子,从表现黄河的宏伟、宽广转入表现黄河之蜿蜒、逶迤。乐段中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把旋律性很强的起伏音型与句末的延长音结合起来,表现出黄河滚滚奔流的壮美。这段音乐的旋律基础是自然大调缺下属音的六声音阶,在整个旋律轮廓中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占据着显眼的位置,但五声音阶的三列音或四列音(例如di—re—mi—sol;mi—re—do—la等)的频繁出现,冲淡了一些旋律进行中所隐伏的和声功能的内涵;融合中国语言的声韵,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是“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①

126、b段转入2/4拍子,稍快的进行曲节奏使音乐情绪更加激昂。感叹旋律句“啊,黄河!”两次变化出现,激情的甩腔既热情洋溢又亲切自然。这个段落的曲调基本上是从主题音调发展而来的,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曲调中可以看出,其色彩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第四乐句开始旋律发展呈向上趋势,曲调刚劲、奔放。在急促的三连音和后十六分音符后突然停下,以高昂的气势进入乐段高潮。“在这里,为了表达一种肯定或着重的语气,或把句子的内部组织扩大、深延,而在一些分句的句尾多次地重复同一个音。例如在第二部分开头的赞叹声后,两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sol,后三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la,这是一种夸张,一种强调,一种坚硬的力度,一种棱角性的旋律进行。”②

127、c段与b段连接紧凑,第一个乐句与b段尾句在同一音高上进行。c段转入3/4拍子与歌曲的开头遥相呼应。“啊,黄河!”的旋律曲调再度变化出现,这具有小调色彩的乐句,使音乐显得新颖动人。接下来速度逐渐加快,线条起伏,每乐句尾音逐级升高,音程四五度跳跃以及切分音、 ○三连音的运用,如波浪向前涌动,最后乐句突然出现mi—re的七度大跳,停留在di—re—mi三个最高音上。级进音调起伏不大,但显得高亢、辉煌。

128、雄浑豪迈的诗歌韵律

129、这首歌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诗人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并借黄河歌颂我们民族,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130、第一段内容层次比较分明,首句“高山之巅”较为突出(旋律跃于最高音),为俯望黄河、表现黄河挺拔和辽阔的气势做好了铺垫。诗人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从容亲切地描述了黄河的自然风貌;“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的诗句细腻地将“高山”之崛起,“滚滚”之回旋,“澎湃之伸展”,“掀起”之强劲,“婉转”之逶迤,“狂澜”“连环”之滔天的黄河风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美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131、第二段:“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诗人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这是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诗人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叙事性地描述了黄河千百年来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的苦难历程。“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诗人把黄河又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表现了它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诗人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体现了歌词艺术的主题单一、纯情、内容丰富、生动的特性。

132、第三段诗人再次发出的赞叹:“啊,黄河!”比前两次更为激越、舒展。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和纵横有力的结构。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与前段“摇篮”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

133、乌析零《〈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

134、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135、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5)

136、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37、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诗歌教学在其中独具优

138、势。可见,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诗

139、歌教学的美育功能,展现诗歌的魅力。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情传统决定了它是一种美文学,通过学习,引导

140、学生体味和鉴赏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田园美、情感美、友谊美。

141、古代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的语言宝库,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习古代

142、诗词,既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学习前人的语言经验

143、,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可以从修身、处世、治学、持家、明礼、交友、气节、励志

144、等方面引导学生。青少年时期精力最旺盛、记忆力最强,训练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

145、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起到积极作用。

146、我们先来欣赏七年级上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147、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8、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远及近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

149、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深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

150、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

151、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

152、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

153、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154、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向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

155、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个”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

156、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

157、在词彩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

158、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的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遥知汉使

159、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

160、征夫的心理做好了准备。

161、诗起于写出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

162、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是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

163、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

164、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

165、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166、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

167、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事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

168、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

169、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

170、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

171、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

172、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

173、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籍,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

174、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175、古诗所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友谊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前所没有的体现。

176、我们接着来欣赏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方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177、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78、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的爱情诗。

179、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索爱的女子离别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

180、,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就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方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离

181、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东方”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82、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神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

183、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

184、征爱情;而“死”和“泪”,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

185、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186、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

187、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出离别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

188、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揣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

189、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

190、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

191、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充

192、满期待之意。因为律诗押平声韵,所以这里的“看”字要读平声。

193、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古人说“别易会难”,而本篇开头却说“

194、相见时难别亦难”,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意上翻进一层,由此可见诗人对离愁别恨的体会之深。“春

195、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196、,因而古今传诵。

197、在这首诗里我们欣赏到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淋漓尽致的情感美。

198、我们再来欣赏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第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

199、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鉄衣冷难着。瀚

200、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0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2、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203、里凝”;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204、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作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

205、感受,在歌咏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强烈的

206、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有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

207、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面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

208、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凝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

209、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有色”的称誉。

210、在这首诗里,我们不难欣赏到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田园美、情感美、友谊美。

211、综上所述,古代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的语言宝库,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12、。学习古代诗词,既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学习前人

213、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6)

214、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215、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6、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7、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8、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219、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220、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221、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22、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2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2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6、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2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228、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229、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30、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231、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232、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233、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234、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235、“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236、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7)

237、教师上新课时如果导入一两句古诗词,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例如,在讲“冷锋”时,引导学生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然后分析指出,诗人的茅草屋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被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于是设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学生立刻处于思考中,接着便开始学习新课。

238、解读课文

239、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恰当穿插引用古典诗词能启迪学生思维,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背,这句话点出了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40、小结归纳

241、教师用古典诗词作课堂小结,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在讲到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时,用这首诗作课堂小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转,致河流一侧接受河流的侵蚀,而另一侧流速慢,接受河流的泥沙沉积。

242、渗透情感

243、古典诗词的应用具实用价值,可以克服陈旧而单调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地理教学服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诗词把学生引入意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其中的地理知识。例如,讲荔枝对热量的要求高时,引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既向学生说明荔枝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事实,又对封建帝王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所做之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利用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达到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244、古诗词与地理教学方法的结合

245、地理教学方法的定义

246、我国地理教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地理教学方法定义是:“地理教学方法就是地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和办法,其中有教的方面,又有学的方面,它是为了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这个定义基本上正确,也比较具体。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本书将地理教学方法进一步定义为:“地理教学方法即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完成地理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的、由地理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47、品评诗句,读出诗句中的地理知识

248、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课程,地理不是语文,诗歌的选择与平时学生学习语文课是不同的。语文课上选择的是整首诗,描述事物主要是衬托作者的内心世界,诗句重点在情。地理课上选择的诗歌重在联系地理,塑造地理事物或描述地理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的地理世界。

249、古诗词融合地名教学。地名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新构建,将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时,可以联系古诗词加强记忆(表1)。

250、古诗词结合地理环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美,因此产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优美词句。在描写天气方面,古诗词也有很强的表现力,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表2)。

251、古诗词联系区域特征。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比古诗词中长江与黄河的内容,便于理解二者的区域差异。同时,不同河段的长江和黄河运用不同的诗词来表达,便于学生加深印象,理解记忆,如表3。

252、古诗词运用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53、选择恰当诗词,不能生搬硬套

254、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如果在选择诗词时不注意甄别,在地理课堂上生硬地引用一些不恰当的诗词,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贻笑大方。

255、文学融入地理,语言相互转换

256、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8)

257、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58、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259、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260、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261、问题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62、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6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词结构的整体把握。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通篇对比手法鲜明,“想当年” 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到而今”写眼前所见的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惨痛情景。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一句描写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千村寥落”形成强烈对比。其中“珠翠”,本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264、问题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65、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266、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筛选、概括。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风尘恶”的景象主要由“到而今”加以表现,研读词的相关内容,不难加以提炼概括,提取信息注意全面,关注题干中关键词“哪些”景象。

267、问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268、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69、解析 本题着眼于整首词感情的鉴赏。“想当年”与“到而今”,昔盛今衰对比悲慨。一“叹”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苦;“何日请缨提锐旅”,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待重头,收拾旧山河”,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情绪洋溢于字里行间。

270、考 查 特 点

271、自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题有如下特点:

272、唐诗宋词为主,诗词兼具。从选材方面来看,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的要求。自主命题8年来,选材唐诗5次,宋词2次,2006年选择了诗人魏初的一首元词。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高考命题者的首选,重点关注“名家非名诗”,对“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也应予以适当的关注,备考的视野应宽一些。

273、内容广泛多元,题材多变。从题材的方面来看,主要考查了对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的鉴赏,考查的内容较为广泛,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2005、 ○2006、 ○2011年考查了对思乡怀人诗的鉴赏,2007、 ○2010年考查了对送别诗的鉴赏。备考注意从诗歌“类”的角度,积累如咏物诗、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鉴赏分析角度。

274、注重整体把握,由点及面。从命题的角度来,设题注重诗歌的整体理解把握,例如2004年要求结合诗题“征人怨”,分析句句“怨情”;2005年要求同学们对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作具体说明;2011年设题为“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同时,又注重对炼字、炼句、修辞手法的考查,题量为三道,一题多点,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综合考查。

275、应 对 策 略

276、夯实考点,注重积累。

277、古代诗词鉴赏考什么?《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有具体要求,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要求高、难度大,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夯实各个考点,在量化诗歌鉴赏积累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语言,咀嚼词句,赏析语言风格;积累意象,知晓常见意象的含义,体悟诗歌意象构成的意境;注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结合诗句能准确辨别常见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体会、积累其表达上的作用;分“类”积累诗歌情感,能准确把握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等诗歌的思想感情。

278、立足诗本,学会分析。

279、在鉴赏中常有同学忽视了对诗本的分析,或架空分析,或拔高分析,忽略了对题干中信息的把握,造成答题偏差或错误。因此诗歌鉴赏必须立足于诗本,抓住标题、序言、注释、作者、题干等一切信息,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从诗题、文本入手,了解诗歌大意;关注注释、联系作者,了解诗歌背景;注意炼字、炼意,分析意象,把握意境氛围;领会诗歌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同学们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要进行有效的诗歌解读,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还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常识,例如古诗中的绝句、律诗、词的基本常识,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谐,多用整句、对仗等。此外,古代诗歌中的倒装、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80、明晓题型,规范表达。

281、概括起来,古代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炼字型、 ○一字或一句领全诗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题,有不同的答题模式。规范的答题,层次清晰,要点齐全。例如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将该字放入原诗句描摹景象;③探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诗歌鉴赏答题中,还要注意题干中一些信息的挖掘,用好题干,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方向。例如,

28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83、这一类同属于信息筛选题,只要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摘取就可以了。有些是鉴赏分析题,就需要联系诗句,结合全诗分析。读题还要注意“哪些”“那种”的区别,答题力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蔓不枝。

284、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285、现 场 练 兵

28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87、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288、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289、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290、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291、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292、“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293、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9)

294、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295、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296、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297、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298、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299、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300、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301、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302、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30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0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305、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篇(10)

306、这很有个思考头。

30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0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09、开头这四句,写得平顺,像口语,不吃力,不像作者闹了什么炼字炼句的功夫。但它有点纵深感,沧桑感。不是中国这样的古老文明国家的诗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四句诗的。黄鹤不返的故事里包含着许多不可考的往事,许多怀念与记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记忆的民族,是一个往事千姿百态、魅力无穷的民族。失去了记忆的浅薄的信口开河的中国人,很难像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310、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11、这是最最关节的两句诗。晴川历历,历历在目,晴空下的大江即长江,这说的是中华长江流域的亲切地貌,大地与诗人的距离如同零。芳草萋萋,是草木繁盛,说的是此地的植被葱茏,好田好土。短短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对中华大地的眷恋、亲近、温暖的感受,是诗人对于中华怀抱的投入。这样的描写催人泪下。

31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13、这两句又有些不同了。晴川历历,本来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可能是近看很清晰吧,远望呢?波浪如烟,看不到故乡了,崔颢有游子之叹了。除了对于中华大地的眷恋之外,诗人表现了某种忧思。眷之深,恋之诚,也就会忧之弥漫而思之牵心动情了。能不为之感动吗?

314、我年轻时常读俄苏文学作品,常常看到苏联文学评论家讲述的俄苏作家对于俄罗斯大地的忧思,例如契诃夫的《草原》,例如高尔基的某些作品,例如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我很感动。

315、我们的长篇小说中对于大地的描写可能不是特别多,但我们更是一个诗歌的民族。我们的诗里充满了对于中华大地的眷恋与忧思:“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这样的。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还有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着呢。其中,气魄大,用语自然,特别动人的,不能不想到崔颢的《黄鹤楼》。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juzi/70938.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自己生日发朋友圈的经典句子简单〖自己生日发朋友圈的经典句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