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登泰山时的诗句〖关于泰山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03日

关于泰山的诗句

1、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2、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3、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9、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10、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11、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12、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13、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14、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15、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16、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17、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18、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19、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20、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21、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22、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23、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24、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25、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26、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27、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28、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29、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30、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31、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32、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33、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34、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35、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36、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37、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38、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39、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40、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41、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42、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43、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44、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45、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46、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47、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48、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49、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50、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51、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52、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53、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54、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55、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56、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

57、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5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59、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0、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1、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62、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63、桐城姚鼐记。

64、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65、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66、阳:山的南面。

67、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68、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69、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70、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1、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72、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73、以:在。

74、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75、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76、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77、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78、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79、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80、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81、蹬(dèng):石级。

82、级:石级。

83、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84、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85、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86、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87、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88、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89、云:语气助词。

90、几:几乎。

9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

92、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93、居:停留。

94、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95、鼓:五更。

96、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97、漫:迷漫。

98、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99、极天:天边。

100、采:通“彩”。

101、丹:朱砂。

102、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103、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104、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105、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106、岱祠:东岳大帝庙。

107、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108、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109、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110、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111、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112、圜:通“圆”。

113、瀑水:瀑布。

114、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115、第二部分(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部分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116、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117、第四部分(第四、 ○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118、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119、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20、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121、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122、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123、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124、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125、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126、《登泰山记》文言文阅读

1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8、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最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129、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130、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131、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132、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133、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器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

1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上

135、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属:连缀,写作

136、B、煜辞以疾 辞:推辞,拒绝

137、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 贻:赠送

138、D、擢拜左谏议大夫 擢:提拔

1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40、A、子所得皆精理 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141、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 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142、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窃为大王不取也

143、D、穆国之良臣 句读之不知

14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145、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

146、李生异日为廊庙器

147、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148、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149、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150、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151、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3、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154、B、李穆被免z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155、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156、D、李穆和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157、二翁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158、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159、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 ○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

160、昔:以前、从前

161、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162、妻子:妻子和孩子

163、叟:老头

164、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165、携:携带

166、第:房屋、宅子、家

167、酌:饮(酒)

168、向:以前

169、远游:到远处游玩

170、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71、是:这13、然:但是

172、意:意愿

173、同行:一同出行

174、余:我

175、亦:也

176、未:没有

177、然:然而

178、恐:担心

179、胜:能承受,承担。

180、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181、曩:以往、过去

182、年:年龄

183、且:将近

184、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185、方:才

186、逾:超过

187、甚善:太好了

188、翌日:第二天

189、偕:一起,一同

190、越:经过

191、绝:横渡

192、相:互相,此指代“我”

193、自:从

194、至:到,达

195、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196、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197、尝:曾经

198、去:离开

199、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00、是:这

201、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12430.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生活说说很现实的说说 生活现实语录〖生活说说很现实的说说〗
    下一篇:余生陪你到老的情话〖余生陪你到老的情话〗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