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有意义的话十篇〖有意义的话〗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2日

有意义的话

1、谁说磨难不是一笔财富?只有最后微笑的人,才笑得最甜蜜、最完美。

2、生活的好多意义,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曾经憧憬过什么。

3、人生离不开选择,少不了抉择,但选是累人的,择是费人的。

4、人生路上难免坎坎坷坷,遇阻时或问路或伐竹取道另辟蹊径,这才是聪明的人。

5、人生苦短,行走在人生路上,总会有许多得失和起落。

6、人人都有弱点,不能成大事者总是固守自己的弱点,一生都不会发生重大转变。

7、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

8、人生就是在如此得失起落之中,丰富着人的阅历,磨练着人的意志,让我们痛苦并快乐着。

9、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忘记什么,也不能忘记真情、良心。

10、伤害让我们明白,失败使我们懂得,在挫折中我们渐渐成长,慢慢成熟。

11、能成大事者总是善于从自己的弱点上开刀,去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

12、每一次选择都是尽心的,但结局不是每次都是让人高兴的。

13、太奢望得到便成了急功近利,太惧怕失去便会整日郁郁寡欢。

14、有意义的话篇2

15、在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中,“绘画”属艺术领域,主要是指视觉形象表达。“说话”则属语言领域,主要是指思维和逻辑表达。近日,我参访了浙江义乌市胜利幼儿园,看到该园正在开展“以画促说…‘以说促画”的“画话”实践探索活动。所谓“画话”即将绘画和说话合二为一,先让幼儿将“所感”画出来,再让幼儿用口头语言表述自己的“所思”,由教师或家长将其记录下来,汇编成幼儿自制的“绘本”。该园的实践探索引发了我的思考:“画话”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意义?通过对幼儿“画话”作品的研读,我产生了以下两点感悟。

16、首先,能促使幼儿充分感受被成人理解的喜悦。

17、幼儿的绘画特别是小班幼儿的绘画,往往以涂鸦为主,其口头语言表达水平也处于初级水平,因此要读懂其画面的含义并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成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通过“画”与“话”的结合,我们仿佛获得了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下面以小班幼儿的“画话”作品来加以具体阐述。

18、看见图1,我们大概都会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但看了家长的记录后,我们才知道其中大有文章。

19、爸爸:小妞,你画的是什么呀?

20、宝宝:小朋友在做操,一个小朋友在哭,流了很多眼泪,变成了大海。

21、爸爸: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哭?

22、宝宝:他来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他就哭了。

23、这看似孩子的信手涂鸦,其实是孩子在表达“泪流成海”的意象。小朋友为何伤心至此?从上述对话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小朋友来抢玩具,而绘画者不肯给他而产生的后果。通过这样的“画话”,我们不仅了解了幼儿用涂鸦表现“泪海”的独特手法,更读懂了哪怕只有三岁的幼儿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同伴不快而产生内心不安的真实情感。如此,教师和家长就能充分理解幼儿的情感、想象、创造,与幼儿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从而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

24、其次,能让幼儿将形象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25、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何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具象的图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呢?幼儿的“画话”让我们看到了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可能的途径。

26、在图2中,我们看到的是小作者所表现的午睡情景,他用最大的头像来表现自己,他的语言表达是:“午睡时间,小朋友们都躺在小床上。我偷偷睁开眼睛,看到小朋友们都‘呼呼’地睡得好香,我也故意发出‘呼呼’的声音。”

27、有意义的话篇3

28、幼儿园谈话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2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以及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园谈话活动对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30、《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除此之外,对幼儿而言,幼儿园谈话活动还具备以下价值。第一,释放情绪、转换负面情感。幼儿将负面情感转化为正面情感,需要激发智慧,付出努力与学会等待。谈话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充分地释放心中的情绪,通过表达和对话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倾听和移情更细致地体察他人,从而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努力、自我调整,更好地调节心情,转化负面情绪,甚至于包容他人的一些毛病。

31、第二,获取新信息。幼儿从与教师、同伴的谈话中,能获取自己所不熟悉、不知晓的新知识、新信息,接触到心中渴望的流行文化元素,既满足了自身求知的欲望,又能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扩展学习的范围。

32、第三,勇于并恰当表达主观见解。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有比其他活动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氛围也更加宽松自由,他们将更有可能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不用担心对错或者是否扰乱正常秩序。在大家各抒己见的语境中,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得以慢慢培养,恰当有序、有重点、有中心地表达自我的能力也得以慢慢提高。第四,实现自我展示与自我完善。儿童对自我完善非常感兴趣,而且还因为完善自我的过程而变得快乐和幸福。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幼儿可以满足自我表现、展示优点、获取自信的欲望,还可以通过老师、同伴的展示产生对某一事物、才能的兴趣,确定努力的方向和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如上所述,幼儿园谈话活动能让幼儿体验到交谈的乐趣,爱上交谈,而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幼儿对环境的敏感度,发展幼儿的心理预备能力,促进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33、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组织策略《潮童天下》节目的启示

34、东方卫视《潮童天下》针对4-6岁的小朋友度身定制不同的趣味环节,使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用镜头记录小朋友们最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面。节目以综艺访谈为主要形式,在录制现场突出无台本,不强加,不干涉的特点,依靠主持人与小朋友的现场即兴互动产生欢乐爆笑的节目效果,真实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受到了潮爸潮妈及小朋友们的喜爱。《潮童天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主持人能够遵循幼儿的天性和心理特征,激发孩子的谈话兴致和表达欲望,对我们教师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5、以游戏的精神制造谈话场儿童的学习是轻松的,可以在无意识中学会很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毫不费力地学习。而幼儿最喜爱游戏,在游戏中的学习是轻松愉快、不知不觉的。《潮童天下》主持人将游戏的特征引入到节目中,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制造了能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的谈话场,收获到孩子的童心童性,收到意料不到的效应。

36、制造快乐氛围

37、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可以带给幼儿愉快和满足。为了让节目更接近于游戏的特征,节目组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快乐情绪,使幼儿喜欢节目、喜欢聊天,从看节目、参加节目中得到开心和大笑。如多名潮童表示:喜欢节目聊天很开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组织幼儿园谈话活动时也可以制造快乐氛围,让幼儿喜欢谈话活动,喜欢聊天,从谈话中满足好奇心,从谈话中满足求知欲,从谈话中获取快乐。

38、挖掘、设置娱乐元素。具体包括: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复杂成语和词语的儿童式解读等;大众参与性,4-6岁幼儿均可报名保证参与性;凸显笑点,如幼儿谈话时出现的童言趣语也能随机得到强调;发挥主持人的幽默才能等。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可以适当加入调侃式内容,做个有心人,凸显笑点,特别强调能激发幼儿快乐情绪的童言趣语,并磨砺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轻快、诙谐,风趣,尽力吸引全部幼儿都能参与其中,从看的替代性参与角色转变为说的身体力行的直接参与角色。

39、淡化教、强化玩。主持人一直以宽容、鼓励、平等的口吻和幼儿玩谈话,充当的是玩伴的角色,而不是准备教育人的教师角色,即便遇到幼儿说错、理解错误的情况,也常常一笑而过或者幽默应对。事实上,一句幽默的语言的确胜过千万句说教。幼儿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育者角色淡化,放松自己,和幼儿一起玩,以玩伴的角色参与和组织谈话活动。

40、提供经验、活力和交流,以弥补幼儿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匮乏、情感的孤独以及一成不变的无趣。如主持人常常提出新名词,超出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却能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出的建议也不是老生常谈式,而是对孩子来说很新奇很有吸引力的。幼儿教师也可以提高备课质量,让课堂妙趣横生,多提供新鲜问题和新奇信息,呈现流行文化与时尚元素,提出与幼儿各自教育环境差异显著的建议,采取独特的谈话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力。

41、给予自由空间

42、游戏活动的发起源于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主持人能充分尊重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谈话节目成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话题自由。每一名幼儿上场时,主持人都能够先亲切问候,再试探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对幼儿在交谈中驴头不对马嘴的回答也能顺应其意愿,转移话题。二是见解自由。如果一个孩子轻信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而从来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一味顺从,久而久之他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出批评和质疑,这样的后果只能造成孩子简单地行事和盲目地崇拜。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见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做主,他们只会乖乖地按照妈妈或爸爸的智慧去处理事情。节目组尊重个性,鼓励特立独行,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甚至荒诞可笑的见解,展示独特的本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应将话题的选择权交给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自主地转换话题,同时尊重幼儿不同的个性,不强加,不干涉,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耐心让幼儿自由表达见解,即便对没有见解的乖孩子们,也能尽力用难题和追问,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人云亦云的答案,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43、建构想象世界

44、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潮童天下》节目能激发幼儿对语言以及世界的想象力,满足幼儿发挥潜在能力和靠近成人世界的需求。幼儿教师也可以借鉴节目的某些做法,如以成人世界的词语、成语、概念为题,询问幼儿对其义的理解,发挥他们对语言的想象力后,再作解释。如什么叫步步高升?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一些富有针对性的话题,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或者某个领域的无限想象。如花可以活几年呢?

45、赋予开放品质

46、游戏是开放的,没有限制的,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以各种形式反映生活、释放情感。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一成不变的适应、固定的习惯倾向于把一个人的精神生活门槛打造成一个稳定的模式,倾向于压制一个人自由思想的释放。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开发出新的能量,还会消耗原本保存的能力。《潮童天下》节目以开放的引导态度,帮助幼儿脱离习惯的拘囿,走向开放的生活。针对很多深受家庭、经验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思维陈旧的幼儿,主持人多次运用解释、举例、说明、讨论等或明示或暗示的方法,向幼儿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从常规经验和过往教育中自我解放、重获自主。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也应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呈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指出和引导幼儿跳出习惯的束缚,重获思想的自由,以开放的心怀面对世界。

47、以支架搭建的方式达成双向交谈支架理论,是借用了建筑行业的一个术语,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基础之上,用来说明在教育中学习者可凭借他人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辅助材料就像建筑施工时的脚手架。节目中的主持人也通常会搭建有效的支架,启发幼儿思考与表达,使交谈的主体倾向于幼儿。

48、搭建支架,拓展话题

49、幼儿一般缺乏足够的延续话题的技能,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准确把握每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谈话的支架,并运用延伸、比较、想象、迁移、推测、补充、阐述、评价等方式拓展和延续话题,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

50、幼儿教师在搭建支架、拓展谈话话题时,可以借鉴主持人的相关经验:(1)切入点小。幼儿教师应抓住几个关键词兴趣、经验、具体、开放,先了解每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然后从一个具体的小话题入手,能让幼儿在交流时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很多话可说,留给幼儿充分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51、如听说你家里养了昆虫了?养了什么昆虫?等。(2)扮演十万个为什么。如20150308期节目中主持人问你长大想做什么?什么叫博士?怎么科学了呢?教师也可以尝试着明知故问,或是充满好奇心地追问,诱导幼儿说出隐藏在心中或是能理解却难以表达的理由,挖掘幼儿心中所思所想,促进幼儿深入表达。(3)设置陷阱。在节目中,主持人常常使坏,故意说出比较极端或者少见的假设,提出与事实不符、与常规不符的结论,激怒幼儿,促使他们勇敢反驳,将自己的观点解释清楚到位,消除歧义。如你们迟到过吗?天天迟到?(4)换位猜测。如20140802期节目中主持人问长大后你想到银行还是派出所里做?为什么?(银行有很多的钱。)你是想把钱带回家是吧?针对一些紧张或者经验有限的幼儿,有话在心中却无法说出口,为了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或者延续之前的话题,教师也可以尝试着猜一猜他们的心思。

52、搭建支架,激发幼儿重新思考与自我发现在面对回答错误、秉持偏激观点、固执己见但又缺乏足够经验支撑的幼儿,主持人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重新思考,大胆质疑,打开他们思维的墙,呈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并鼓励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如实相告。主持人对于儿童言行中表现出的一些显著的错误观点和错误行为,并不拘囿于少批评的常规教育方式,也不受制于轻松搞笑的娱乐性质,而是如实指出,即便有时不能立竿见影,但最起码能引起孩子及家长的重新思考。(2)重复。对有明显错误而又在幼儿已达到的水平之内的话语,教师可以并不急于纠正,而是装傻地重复一遍,引起幼儿的关注,提供给他们自己去思考、纠正的机会。如小嘉宾随口说爸爸生了我后,主持人重复了一遍:你说你是爸爸生下来的?引发幼儿自我纠正。(3)慢镜头。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展现思考过程的空间,将其分解成各个小的过程,对最近发展区之内的问题给予足够多的小支架支撑。如你家几个人?到底几个人?你数一数。数给我听听。(4)苏格拉底式追问,呈现漏洞。对话语中有漏洞的幼儿,教师可以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诱导幼儿一步步跟进,从发现自己的逻辑漏洞开始,重新整理思路,寻求真理。如蟑螂怎么叫?(蟑螂,蜘蛛网。)蟑螂和蜘蛛网有什么关系呢?(蜘蛛都没声音的。)你怎么知道蜘蛛没有声音呢?(因为它们都是爬一爬?)哦,爬的动物就没声音,大的动物才有声音是吧?确定吗?那熊猫呢?(5)将问答题换成选择题。针对幼儿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的方面,为了降低孩子思考的难度,帮助他们厘清其中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尝试将问答题换成若干选择题。如把哪些是外国?换成美国是外国吗?中国呢?

53、以对一百种语言的尊重参与谈话罗里斯马拉古奇的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这就要求成人能够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所以,成人能够与孩子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它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倾听,相互交流。幼儿教师身为成人,应学习主持人,不被成人这一有别于儿童的身份所限制,而是仔细观察和注意倾听每一名幼儿,并以多种方式表达出对每名幼儿的尊重。

54、保护孩子的本能

55、如20140726期节目中主持人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对孩子爱赢的本能表示理解:但是说实话,男子汉还是要有血性的,不能老被别人欺负。爱吃、爱玩、爱赢、爱想象这些都是孩子的本能,幼儿教师应自觉摒弃成人通常扮演的道德教育者、道德评判者角色,不捆绑幼儿,不戴成人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幼儿,而是顺应其本性,满足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那种自然、本能的需要。

56、幼儿教师应学习主持人,像对待成人一样,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幼儿,不去刻意的表扬和批评,也不因为怕伤害幼儿而有意识地说些善意的谎言,而是给予最平等和真实的反应。而当幼儿在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和模糊时,通过百般引导后还不能自悟时,教师应及时、明白地加以否定和指正。如主持人对小嘉宾爱抢话的不良习惯如实道出:但凡我请米奇说的时候,你都会抢话。

57、争论与考验

58、争执是幼儿了解他人的重要历程。这种精神纠葛要求幼儿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转换行为。它迫使幼儿学会自我决定和自我判断。遇到一些想法独特的幼儿,主持人能够仔细揣摩其所思所想,采用与幼儿认知水平齐平的相反观点和论据,据理力争,不敷衍不谦让,从而激励幼儿在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学着自我克制和自我决定。如反问:爸爸就没有优点吗?有时也可以抓住幼儿的心理,故意设置诱惑和难题,对幼儿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考验,如针对胖乎乎的小嘉宾宣称的不吃肉的做法提出:那么偶尔吃一块肉,可以吗?既然吃一块肉了,那加一块可以吗?

59、以对儿童哲学的仰视激励谈话

60、很多学者都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 168在节目中,主持人能够以仰视的姿态面对幼儿对智慧的追求,以欣赏和激励的态度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幼儿教师应学习主持人,高度欣赏儿童对智慧、对本能、对审美的热爱和探究,并时而表现出望尘莫及的仰视,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从而激励儿童保持那份珍贵的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如主持人对小嘉宾的评价有:我在植物方面的知识跟你差的太远了。好的,那下次我就听你的等。具体激励方式包括:第一,给机会。如你有问题问我吗?第二,肯定。如了不起。第三,夸张。如你可以去联合国了。第四,互动。如你怎么评价我?为什么?第五,具体表扬。如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忘记家乡话了,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第六,角色转换。如我代表地铁公司感谢你。第七,翻转。如当一个人知道自己错误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有救了。《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可以借鉴《潮童天下》节目的相关理念和方法,让幼儿爱上交谈,从谈话中获益,从谈话中成长。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但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谈话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和困惑,如教研活动不敢选,因为难以把握孩子的配合程度;围绕计划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得不够;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对快乐参与的情感维度重视不够;围绕话题的练习较多,利用谈话解决生活中困惑的实践不够;教育意味浓厚,轻松快乐的谈话较少;氛围不够宽松自由,限制多等。一、幼儿园谈话活动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61、有意义的话篇4

62、关键词:话语标记;语义意义;语用意义;概念意义;程序编码意义

63、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 2010) 01-0103-04

64、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是话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国外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学科的出现、确立和发展,学者们开始了对话语标记的语用研究。但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在连贯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只涉及到话语标记语在形式上对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与讨论。Blakemore则首先从认知一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就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从而开辟了话语标记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本文运用了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含意理论,对话语标记的语义和语用意义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65、话语标记语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66、话语标记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固定的术语。Jucker&Ziv认为,话语标记语指称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Risselada&Spooren说“话语标记语可以定义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之间,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Fraser认为,句子的意义可分为两部分: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和非命题意义。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意欲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世界状态(a state of the world)”,是句子的字面内容;非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隐含的交际意图,是话语的超符号意义亦即话语的语用含义。话语标记就是指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含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形式。Fraser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点名或是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两个部分可以是比邻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语,也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对话;话语标记不能创造语义关系,因为没有话语标记,这种语义关系其实也是存在的,使用话语标记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出这种语义关系。例如:

67、b。 The rent is reasonable; the location is perfect。

68、The rent is reasonable。 In addition/ Besides,the location is perfect

69、a。The rent is reasonable。 Moreover/Furthermore, the location is perfect。

70、b。 The rent is reasonable; moreover,furthermore, the location is perfect。

71、The rent is reasonable, for,because thelocation is perfect。

72、种表达就命题内容或概念意义而言是一致的,都传达了两个单位的命题内容。然而,在确定两个命题内容之间的关系上,这些表达却不相同。在(1)a中,由于没有使用话语标记语,两个命题内容之间的关系比较隐晦,按常规理解,两个命题指向某一出租房的两个彼此独立的方面(租金和地理位置)。在(2)中,besides(或inaddition)的使用提示两个命题之间的并列关系,说明他们所引入的命题是对此前命题的一种增添。在(3)中,moreover(或furthermore)也提示其引入的命题是对此命题的一种增添,但还暗示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添加,值得听话人更加重视。在(4)中,for提示其引入的命题应看作是对此前命题的一种原因性说明,反之,此前的命题应看作是某种结论,because揭示差不多相同的信息,但提示一种更强的因果性联系。要是没有相应的话语标记语,听话人就很难从以上多种语义关系中正确识别出说话人的意欲表达的语义关系。

73、根据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话语标记有不同的分类。冉永平把话语标记语分为八种类型:(1)话题标记语( Topic-related markers)或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如“我想讲的是”、“话又说回来”等;(2)话语来源标记语(evidentialmarkers),如,“众所周知”、“报纸上说”等;(3)推理标记语,如“概括起来说、由此可见”等:(4)换言标记语(reformulation markers),如“换句话说、这样说吧、我的意思是”等;(5)言说方式标记语(manner-of -speaking markers),如“恕我直言、简而言之、严格地讲”等;(6)对比标记语,如“不过、但是”等;(7)评价性标记语(self-assessmentmarkers),如“依我之见、幸运的是”等;(8)言语行为标记语(locutionary performatives),如“我告诉你、你说实话”等。

74、话语标记的语义和语用意义

75、话语标记的语义意义

76、程序意义和概念意义

77、Sperber和Wlison认为,一个话语可以对两种基本意义进行编码,从认知的角度把意义二分为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和程序意义(proceduralmeaning)。当话语进行的信息编码有助于内容意义的表征时,属于“概念性意义”,因为它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有关,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意义都起一定的作用,并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交际行为的关联性;当话语进行的信息编码操纵话语内容意义的构成成分时,属于“程序意义”,因为它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无关,对理解明示信息和暗含意义在程序上加以制约和引导,使受话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来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依据关联理论,话语标记一般用作程序意义编码以约束限制话语的隐含意义,便于引导推理和交际的成功。话语的解读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推理过程,听话人和读者为了对话语进行最佳关联的诠释,就必须根据程序信息对其所需考虑的假设范围加以限制,而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Grice从“常规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角度认为这些词语的使用是因为交际要遵守真实、充分、相关等准则。以Schiffrin为代表的连贯理论(coherence theory)从语篇分析角度分析,认为话语标记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但Blakemore等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从交际的本质出发,认为话语标记的使用并不是发话者出于合作的考虑,也不同于连贯理论,相反,它们是发话者为了更好地借助这些标记对语境产生制约的结果,将它们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提高到了人类认知心理的高度,强调话语标记能对听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加以制约,引领听话人走向最佳关联。因此,话语标记传递的是编码程序意义而不是概念意义。

78、显性意义和隐含意义

79、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需要获取两方面的信息:显义(explicature)和隐义(implicature)。显义是明示的语境假设(explicitly communicatedassumptions),它不仅包括话语的命题,也包括将这一命题置于言语行为动词或命题态度动词之下所得到的命题,这种命题叫高层显义( higher-levelexplicature)。关联理论认为,话语标记编码的内容不是明示交际的一部分,是隐含意义,其本质是语用的和动态的。

80、话语标记的语用意义

81、语用学家Levinson指出,“英语,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语言中,都有很多标记某一话语与前面话语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词语和短语,如位于句首的but, therefore, in conclusion, to the contrary, still,however, anyway, well, besides, actually, all in all, so,after all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这实际上已涉及到它们的语用功能和语用效用。它们的使用离不开交际主体的语用意识,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中可能表现出丰富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含义,而非语法功能,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标记”(signpost/marker)功能,不构成话语的基本语义或命题意义,但却具有丰富的语用效应和语用意义。

82、有意义的话篇5

83、本文着重阐述了语义学与语用学中“意义”的含义,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了话语的寓义,分析了话语的规约寓义和临时寓义,并且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交际中的话语进行寓义的分析。

84、关键词 寓义 规约寓义 临时寓义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85、寓义的定义

86、话语所表达超出字面意义的意义,就是寓义。最早提出寓义的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他认为我们应当把下述两种情况区别开来:一、说话者使用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二、这个说话者在特定的场合下通过使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当顽皮的孩子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时说“妈妈来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关掉电视机或者我们要上床睡觉的意思”。说话者通过前一句话来表达后一句话的意思,但是前一句话并不包含后一句的意思。我国学者多把“implicature”译为“含义”。有人用“言外之意”来表示,也不理想,语用学上已有一个词“illocutionary force”表示“言外之意”,因而采用“寓义”一词更为恰当。

87、寓义的分类

88、寓义可以分为规约寓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和临时寓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89、规约寓义

90、规约寓义指社会有共同理解的寓义。英语中常用的Can I help you?和May I help you?并不按照字面理解为“我能帮助你吗?”而是表达“我愿意为您效劳”的意思。

91、规约寓义用的久了,人们可能忘记它的寓义。早期,英语单词corpse指的是“人类或动物的尸体”,现在主要用来指“人类的尸体”又如成语“灭顶之灾”,本始义是指“被水淹没的灾祸”,通过认识上的推理,引申出“毁灭性的灾祸”的寓义。因此,把它解释为“比喻毁灭性的灾祸”便不够准确。

92、临时寓义

93、临时寓义指并非社会约定、只是在特殊语境中表达出来的特殊寓义。比如说,你邀请某人周末看电影,这时你的朋友回答道“我要准备考试”,那就是拒绝你的邀请,此时为临时寓义。

94、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95、合作原则是临时寓义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格赖斯从四个方面说明合作原则:

96、量的准则:要有足够的信息。

97、质的准则:努力使说的都是真的。第一,不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的话;第二,不说缺乏证据的话。

98、关系准则:要有关联,不能无故转移话题。

99、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清楚明白。第一,避免晦涩,第二,避免模棱两可,第三,避免嗦,第四,避免条理混乱。

100、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101、例1:双亲健在否?母亲在去年去世了。

102、例2:高潮部分弹得不错。

103、例1的寓义是父亲健在。问的是父母的情况,但是只回答了母亲的信息,所以信息量并不足。此处答话人违反了量的准则,并未给出父亲的信息,只能被认为是父亲健在,不同于母亲的离开。例2是某音乐老师对学生演奏完钢琴曲之后的一段评价,老师只说了高潮部分演奏的不错,并不说其他的部分演奏的如何,对该生演奏其他部分的效果予以忽略,违反了量的准则,实际上音乐老师对该学生的演奏并不十分满意,因为老师没有对整体的水平做出评估,所以老师不是十分的满意。

104、又如例3和例4:

105、例3:我今天见鬼了。

106、例4:你今天买衣服了吗?我买了很多书。

107、例3中,“我今天见鬼了”,我们知道生活之中并无鬼怪神灵,即使是在今天这种偶然的状况之下也不可能会发生,所以此处显然是一种虚假的信息,虚假的话语,但是我们知道说话人会遵循原则,不会给出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相信说话人不会撒谎,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只能是说话人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心情不好。

108、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试图询问关于购买衣服的信息,问听话人“你今天买衣服了吗”,说话人希望得到关于购买衣服的相关信息,可是听话人回答“我买了很多书”,看起来回答并不相关。可是,实际的状况可能会是听话人说我买了很多的书,以至于没有钱或者是不够钱都买衣服了。所以,此句话的寓义是“没钱买衣服了”。

109、继续看下面的例子:

110、例5:a。 Open the door。

111、b。 Walk up to the door, put the key into the lock, turn the key clockwise and push。

112、根据方式准则的第三条准则“简练(或避免嗦)”,说话人在说话时应该遵循这条准则,避免嗦。当说话人避免使用简单的表达方式,选择使用复杂的句子时,可以断定说话人并非随意地这样做,而是由于他所言的细节与当前说话的目的有关联。说话人使用b,并未使用a 的原因在于,他希望听话人关注a实施过程中每个动作的细节,按照b说的步骤完成。

113、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是脱离语境而存在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话语意义是以句子意义为基础的,是句子在语境中的实现。话语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对于话语隐含意义,即寓义的研究值得继续探讨。

114、Grice, H。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 Ed。P。Cole, 1981: 183-189。

115、John I。 Saeed。 Seman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16、有意义的话篇6

117、关键词:隐喻;外显;内隐;规避手段;动态性;语用策略

118、话语意义的内隐特征

119、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语言的内隐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能完全依赖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者意思。verschueren认为意义完全外显是不可能的,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总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义。无论多么面面俱到,话语措辞所留下来的隐含信息总比能明确表达的更多。(verschueren,1999:26-27)为研究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那部分隐含意义,j。 l。 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并造了说话用意/施为力(illocutionary force)这一术语,他认为话面意义或句子意义(locutionary meaning)和说话用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p。 grice则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使用了含意(implicature)这一术语,表示“隐含之义”,与“所说内容”相对。(见何自然,陈新仁:2004:91)在此二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用学可以认为就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姜望琪,2003:3-4)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赖于语境和释话人的相关语境知识。verschueren把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生成和获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把话语所携带的未披漏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或者共有知识,因为必须假定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发话人和释话人所共有。(verschueren,1999:26)他把交际双方放入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共同构成的语境中,语言交际中发话人和释话人依赖语言语境以及更深层次的这三个世界的背景知识。关联理论的提出者sperber and wilson则指出,话语与语境特征联系越小,意义就越外显。(sperber and wilson, 1995: 182)反之,话语与语境特征联系越大,则意义越内隐。verschueren(1999:33-34)总结了传递隐含意义四种手段:前提(或者预设)、蕴涵、常规会话含意和非常规会话含意。常规会话含意由话语定词语的意义所决定,可以看作是使用特定词语的话语所常规带有的特征。而非常规会话含意则产生于具体的场合,其推导离不开对当时语境特征的把握。(何自然,陈新仁:2004:92)前三者是隐含意义传递的常规手段,可以加以策略性利用,而非常规会话含意则涉及外显意义的策略性回避。(verschueren,1999: 34)在书中的另一处,verschueren(1999:156)指出了外显意义策略性回避的几种手段:会话含意、反讽、隐喻、礼貌和幽默。

120、隐喻:一种语用现象

121、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词metapherein,即meta + pherein,大体可以理解为带到[字面的]后面。(见陈嘉映,2003:374)隐喻的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含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隐喻的意义总是内隐的。对于隐喻的认识,学界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语义学再到跨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等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的几个阶段。现代隐喻理论对于隐喻本质的认识概括起来有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等几种。(见束定芳,2000)这几种认识其实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隐喻进行的描述和解释,相互之间构成互补的关系。但无论哪一种理论都必须承认,隐喻意义的生成和理解都依赖于语境特征,隐喻是一种话语现象。用m。 black(1962)的理论来说,隐喻是一种以句子(话语)为框架(frame),以词为焦点(focus)的话语现象。(在更大的语境下,焦点不仅限于词语层面,它可以延伸至句子和篇章层面。)隐喻的判别必须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一般情况下用作隐喻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会回归字面意义,如死隐喻的复活或者语义的回归现象。例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般情况下都作为隐喻表达来使用,甚至被视作一个死隐喻,表示不能惹的人或事物,但是如果在动物园的虎笼旁边贴上了这样一个告示的话,其意义显然已经由隐变显,回归了字面意义。离开了动物园、老虎和游人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物理世界,人们很难孤立地判断“老虎屁股摸不得”这一表达究竟是否隐喻。再来看一段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对胡适打麻将的精彩描述:

122、一次在他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胡适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原来胡适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

123、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这位女客?在胡适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胡适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胡适之那样手忙脚乱了!

124、(引自熊培云“错过胡适一百年”,天涯社区网站之关天茶舍版,2004-2-20)

125、如果只从字面出发的话,是无法体会这两段话的深层含意的。孤立地看第一部分,读者可以认为这就是对胡适打麻将的描述,是字面表达。但是结合下文看,第一部分显然是一个隐喻表达。麻将的颜色隐喻不同学术流派、学科和思想流派、政治见解(当然,对胡适了解程度不同的人或许会得出不同的解释);“打麻将”隐喻胡适对学术、对思想或者对政治的态度;而“摸清一色”、“手忙脚乱”则分别指两种对待不同学术领域或者思想以及不同政治观点的态度。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心智世界,该语篇层次的隐喻是无法得到判别和建构的。

126、不但隐喻的判别需要语境,隐喻意义的理解也离不开语境。parmegiani(1983)指出,交际者获得意义一般通过一下几个阶段:1。 预测将要说的内容;2。 了解产生这一话语的语境特征;3。 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4。 利用文化形成的可能时间的世界知识。(见束定芳,2000:31-41)

127、john searle(1979)在其著作《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论述隐喻问题。他认为句子意义是话语意义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穷尽话语意义。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字面表达无法准确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使用了隐喻。searle还引入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来对隐喻现象进行解释。他举了以下例子说明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

128、sally is tall。

129、the cat is on the mat。

130、it’s getting hot in here。

131、这些句子中,依赖语境的句子成分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都得到了外显表达:人们可以看到和听到这些指称表达(indexical expressions)。但是这些句子也仅仅决定了一部分真值条件,还有很多真值条件没有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得到外显实现。tall和hot都是相对概念,对于一定语境来说的高和热在另外的语境下不一定为真。如在女性普遍身高较低的中国,170cm的sally会被认为是高,但在女性普遍身高较中国高的俄罗斯,170cm的sally只是一般身高水平,不能称为高。above也可以是相对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句子的真值条件也会随之变化。比如说,如果把猫和垫子一起放到失重的外太空中,在上下位置关系界定条件失去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说猫在垫子上吗?在字面话语(literal utterance)的情况下,说话者意义和句子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就所指对象作出的断言为真,当且仅当该断言满足词语(the general term)意义应用于一套共有的背景假设时所决定的真实条件。但是,在隐喻话语中,断言的真实条件不由句子和句子中词语的真值条件所决定。为了理解隐喻话语,释话者需要的不止是语言知识、话语条件意识、以及他和发话者共有的背景假设。

132、在searle看来,隐喻表达的字面可以陈述为命题s is p,但命题s is p的实际含意却是s is r。对隐喻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计算r的值的过程。searle指出了释话者解释隐喻话语时的三个步骤:

133、1。 他必须有某种策略以决定是否对话语作出隐喻解释;

134、2。 一旦他作出寻求隐喻解释的决定,就必须有一系列策略或原则来计算r的可能值;

135、3。 他必须有一套策略或者原则来限定r的范围——以决定哪些r可能是发话者断言的s的内容。

136、相应的三个策略:

137、1。 如果话语从字面理解有缺陷的话,就寻找与句子表面意义不同的话语意义;

138、2。 在听到“s is p”时,要找出r的可能值,就必须寻找s可能与p相似的方式。在填充s与p相似的方面时,要寻找那些显著的、广为人知的和有区别性的p的特性;

139、3。 回头看s,看r的多种可能值中的哪些接近s。

140、searle还用图形形象地描述了隐喻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141、简单隐喻话语:说话者说s is p,但是却意指s is r。即r只有一个值,或者一个隐含意义。

142、开放式隐喻话语:说话者说s is p,但是却隐喻性指向多种含意r1、r2、r3、r4等等。亦即r有多个可能值,或多个隐含意义。

143、死隐喻:原始的句子意义被忽略,句子获得了和原来的隐喻话语意义相同的字面意义。

144、searle的分析充分说明了隐喻是一种依赖语境来建构和解析的语用现象,隐喻意义的获取,即藉由p值推断r值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由外显转向内隐的过程。

145、隐喻: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

146、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从可供选择的语言范围(variability)中作出可协商的选择(negotiability)从而达到顺应(adaptability)交际的需要的过程。语境和语言结构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相互作出顺应,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语言使用或者选择过程的动态性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动态性与时间密切相关;其次,语境因素,如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也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第三,语言的线性结构序列特征对交际过程的许多现象起着制约作用。在verschueren看来,语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或者事件,如课堂教学、求职面试、公事晤谈、商务洽谈等。各种类型的言语活动构成不同的言语行为框架,但言语体裁的灵活性使言语使用者在各类活动的稳定框架范围内作出语用上的动态顺应。这样,话语意义的生成除了要考虑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以外,还要考虑使用不同的语用策略,这样才能作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切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语境的意义。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策略,就是利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外显性和内隐性间相互作用的种种方式。他把隐喻视作一种回避意义外显的语用策略。隐喻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时间、语境、语言结构和建构者的心智以及百科知识都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不妨结合下面例子对隐喻内隐意义生成过程的动态性进行说明,这一例子选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份10日刊登的作家池莉写的“上海的现实主义”:

147、上海的现实主义不是鹿茸,不大补;不是大黄,不大泻;不是吗啡,不麻醉;不是罂粟,不痴狂。上海的现实主义是冬虫夏草,兴味平和;是中国的温补,既补内虚,还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这是我学过医的毛病,喜欢乱开处方。

148、套用searle的公式,我们可以把池莉对上海的现实主义(s)的描述看作一个命题s is p(其否定形式则可逻辑表述为not s is p),与p对应的字面表达是鹿茸、大黄、吗啡、罂粟、冬虫夏草、温补等。直接从字面理解的话,这个命题显然是有缺陷的,现实主义不是药品,也不是药品的属性,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域(这一过程显然已经涉及到释话者的认知能力和百科知识),因此必须寻找与字面意义不同的话语隐含意义,即r的可能值。根据searle提供的第二个策略,我们应该寻找s与p可能相似的方式或方面。那么,上海的现实主义与这些药品的相似之处如何能得以建构呢?这就需要释话者对话语产生的时间、上海的城市性格特征以及池莉本人的背景(医学出身)加以考虑了。同时,话语本身的文字线性结构也给了释话者以提示(鹿茸之于大补、大黄之于大泻、吗啡之于麻醉、罂粟之于痴狂、冬虫夏草之兴味平和等皆提示了上海的稳重平和、脚踏实地、不急躁冒进等城市特征,即r的可能值)。这样,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的共同作用就通过释话者的建构动态生成了该隐喻表达的含意。

149、searle把只有一个r值的隐喻视作简单隐喻,而有多个可能r值的隐喻则被称作复杂隐喻,或者开放式隐喻。一般来说,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文字意义内隐的审美效果,是新的认知世界的视角,是表达的婉转和礼貌。隐喻表达中本体和喻体的认知距离,或者说字面意义(p)与内隐意义(r)的差异程度构成文字表达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成就了隐喻的诗性,使得隐喻成为诗歌的语言。sperber and wilson(1995:236)也认为,总体而言,潜在含意范围越大,听话者建构该范围的责任越大,则话语含意越具诗性,隐喻越有创造性。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隐喻应该是能作出多种解释的,能浓缩进多种隐含意义的隐喻。作为一种外显意义回避手段的语用策略,成功的、有创意的隐喻之奇之美就在于这种浓缩,在于一个随意使用的表达可以决定很大范围的可接受弱含意。(同上:237)

150、austin, j。 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51、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52、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53、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54、陈嘉映,2003,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5、何自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56、有意义的话篇7

157、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语言的内隐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能完全依赖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说话者意思。verschueren认为意义完全外显是不可能的,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总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义。无论多么面面俱到,话语措辞所留下来的隐含信息总比能明确表达的更多。(verschueren,1999:26-27)为研究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那部分隐含意义,j。 l。 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并造了说话用意/施为力(illocutionary force)这一术语,他认为话面意义或句子意义(locutionary meaning)和说话用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p。 grice则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使用了含意(implicature)这一术语,表示“隐含之义”,与“所说内容”相对。(见何自然,陈新仁:2004:91)在此二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用学可以认为就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姜望琪,2003:3-4)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赖于语境和释话人的相关语境知识。verschueren把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生成和获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把话语所携带的未披漏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或者共有知识,因为必须假定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发话人和释话人所共有。(verschueren,1999:26)他把交际双方放入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共同构成的语境中,语言交际中发话人和释话人依赖语言语境以及更深层次的这三个世界的背景知识。关联理论的提出者sperber and wilson则指出,话语与语境特征联系越小,意义就越外显。(sperber and wilson, 1995: 182)反之,话语与语境特征联系越大,则意义越内隐。verschueren(1999:33-34)总结了传递隐含意义四种手段:前提(或者预设)、蕴涵、常规会话含意和非常规会话含意。常规会话含意由话语中特定词语的意义所决定,可以看作是使用特定词语的话语所常规带有的特征。而非常规会话含意则产生于具体的场合,其推导离不开对当时语境特征的把握。(何自然,陈新仁:2004:92)前三者是隐含意义传递的常规手段,可以加以策略性利用,而非常规会话含意则涉及外显意义的策略性回避。(verschueren,1999: 34)在书中的另一处,verschueren(1999:156)指出了外显意义策略性回避的几种手段:会话含意、反讽、隐喻、礼貌和幽默。

158、1。 他必须有某种策略以决定是否对话语作出隐喻解释;

159、2。 一旦他作出寻求隐喻解释的决定,就必须有一系列策略或原则来计算r的可能值;

160、3。 他必须有一套策略或者原则来限定r的范围——以决定哪些r可能是发话者断言的s的内容。

161、1。 如果话语从字面理解有缺陷的话,就寻找与句子表面意义不同的话语意义;

162、2。 在听到“s is p”时,要找出r的可能值,就必须寻找s可能与p相似的方式。在填充s与p相似的方面时,要寻找那些显著的、广为人知的和有区别性的p的特性;

163、3。 回头看s,看r的多种可能值中的哪些接近s。

164、有意义的话篇8

165、人们在交际中,说话人所要表示的意思有时不能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因此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一现象。会话含义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研究,对翻译工作者来说,研究会话含义理论可帮助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读者在阅读时,能通过上下文理解或推导出原文作者的话中之话。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66、会话含义理论

167、会话含义就是说话人并没有明确表达,但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明显传达了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话语。如车上的乘客对司机说,“车上的座位已坐满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你可以开车了。”格莱斯(1975)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书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的概念:言语交际的成功是谈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交际的成功在于交谈双方要遵守某些规则,达成一定的默契。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遵守了这些原则,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就不至于不连贯,因而双方就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1)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2)质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在交际过程中,交谈双方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违反这些准则,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与违反上的。

168、格莱斯进一步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会话中听话人无须借助某些特定的背景知识就能推导出说话人的会话含义的称为一般会话含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会话隐含的含义只有参与交际的双方对某一特殊的语境共享时,才能通过推导得出,这种会话含义就是特殊会话含义。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叙事时,或在设计小说、戏剧人物的对话时,也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制造会话含义,让读者通过上下文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来推测隐含的意义。

169、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推导

170、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原文,涉及会话含义的翻译,他首先要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原文作者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利用一些修辞手段间接地、委婉地叙事描述,希望读者能够利用上下文、文化语境、背景知识等,通过推导获得作者的真实意思。因此,原文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文章的字面意义有时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运用推理或关联方法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译者还应本着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态度,弄清原文的含义,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他所希望的读者的反应。

171、会话含义具有可推导性。含义是根据推导得出的,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思,根据说话人是否违反合作原则,再结合语境,推导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这就要求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或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作者的隐含意义。译者还应考虑译文读者对会话含义的推导能力。由于中外读者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必然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推导能力。如果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提供相关信息,以补足译文读者某些方面知识的缺损。也就是说,译者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172、会话含义的翻译

173、会话含义的翻译应该是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997:186)译者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传达错误的含义,最终导致交际失败。何自然提出语用等效来解决跨文化的交际问题,即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语用两方面达到等值的效果。译者应把原文的暗含意义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只有当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的信息接近于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174、作者表现会话含义的手法丰富多彩,译者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也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异化、归化、音译、替换、增词、减词、加注、更改标点符号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求得翻译的语用等效。如:

175、My best grades have always been in history and English comp。 I don’t talk about my other subjects

176、我的历史和英语作文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其他的科目我就不谈了。(Buffie 2006:2)

177、后一句话违反了量准则,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故事的叙述者伊丽莎白只说历史、作文成绩好,不说其他科目,其隐含意义是“其他科目成绩不好”。她不喜欢其他科目,并且由于父母的婚变,学习成绩一直下降,除了历史和作文,其他学科成绩都不好,但她并没有明说,而是说不谈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导出其中含义。译者在处理时,只要通过直译就能保留原文的含义。但在原文语境中,作者一般不会特别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译成目的语时,就会产生文化空白,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含义的障碍,因为译文读者不具有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局限,帮助译文读者完善关联,理解作者的含义。一个含义对原文读者来说容易理解,但对译文读者来说,如果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译者可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填补原文的文化空白,译文读者就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了。

178、译者还要考虑译文读者是否具有合理推导出含义的能力。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在对会话含义进行推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推导方式,或推导出不同的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不求完全忠实于原作,可求功能对等和语用效果对等。下例选自莎士比亚的《奥瑟罗》第三幕第三场:

179、IAGO:My noble lord—

180、OTHELLO:What dost thou say, Iago?

181、IAGO:Did Michael Cassio, when you woo’d my lady,/Know of your love?

182、OTHELLO:He did, from first to last:why dost thou ask?

183、IAGO:But 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No further harm

184、OTHELLO:Why of thy thought, Iago?

185、IAGO:I did not think he had been acquainted with her。

186、OTHELLO:O, yes;and went between us very oft。

187、IAGO:Indeed!

188、OTHELLO:Indeed! ay, indeed:discern’st thou aught in that?/Is he not honest?

189、IAGO:Honest, my lord!

190、OTHELLO:Honest! ay, honest。

191、IAGO:My lord, for aught I know。

192、OTHELLO:What dost thou think?

193、IAGO:Think, my lord!(Shakespeare 2001:102)

194、这段对话中,伊阿古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特别是关联准则,把某些会话含义传递给奥瑟罗,引导奥瑟罗去猜想他最好的朋友凯西奥和他妻子苔丝狄蒙娜之间有不道德的关系。伊阿古首先违反了量准则,当奥瑟罗问:“Why dost thou ask?”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话中有话地说“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并说“no further harm”,其含义却让奥瑟罗觉得有“harm”。接着,他违反了关联准则,当奥瑟罗问“Is he not honest?” 他重复honest,让奥瑟罗自己去联想。在奥瑟罗问他“What dost thou think?”他故伎重演,重复think,隐射凯西奥不老实。伊阿古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令奥瑟罗得出错误的推论。

195、译者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译文中传达这些会话含义,让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交际效果。这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196、伊阿古 尊贵的主帅——

197、奥瑟罗你说什么,伊阿古?

198、伊阿古当您向夫人求婚的时候,迈克尔·凯西奥也知道你们的恋爱吗?

199、奥瑟罗他从头到尾都知道。你为什么问起?

200、伊阿古不过是为了解释我心头的一个疑惑,并没有其他用意。

201、奥瑟罗你有什么疑惑,伊阿古?

202、伊阿古我以为他本来跟夫人是不相识的。

203、奥瑟罗啊,不,他常常在我们两人之间传递消息。

204、伊阿古当真!

205、奥瑟罗当真!嗯,当真。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吗?他这人不老实吗?

206、伊阿古老实,我的主帅?

207、奥瑟罗老实!嗯,老实。

208、伊阿古主帅,照我所知道的——

209、奥瑟罗你有什么意见?

210、伊阿古意见,我的主帅!(朱生豪译)

211、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关联,译者并没有按字面直译,如把harm译成“用意”;把thought译成“疑惑”;把honest译成具有多重语义的“老实”,且把伊阿古的话改成问号;把for aught I know。译成“照我所知道的——”,并把标点符号改成意味深长的破折号;把What dost thou think?译成“你有什么意见?”。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文的含义比较隐晦,而译文的含义相对明显,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了译文读者的负担,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较容易地推导出原文的含义。会话含义翻译就得两者兼顾,既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含义,又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读者的推导能力。

212、综上所述,会话含义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要进行推导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要考虑语境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翻译会话含义应采用语用翻译,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不求字面意义对等,但求语用效果对等。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反应,尽量减轻读者的推导负担。

213、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ol。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14、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15、Shakespeare, W。 Othello[M]。英汉对照,朱生豪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16、Buffie, M。 Who Is Frances Rain?[M]。英汉对照,谭震华、袁履庄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217、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18、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19、唐德根,欧阳丽萍。 跨文化语境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220、穆凤良,许建平。 源语的意图与识别[J]。中国翻译,2001,(4)

221、李春华,李勇忠。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J]。美中外语,2004,(1)

222、有意义的话篇9

223、关键词:语境;话语;会话含意;言语交际

224、语境理论

225、最先提出言语语境这一术语的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他提出并阐释了情景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大类。在《修辞学发凡》中,他提出“情境”的概念,他认为情境包括了“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何”实际是语境的具体体现。[3]王德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总而言之,语境指的是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及交际意图的各种因素。

226、语境与话语理解的关系

227、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话语才能产生交际效果,在言语交际中,语境赋予了各种词与话语的具体的语境意义,使人们达成理解共识。语境与话语的关系是“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话语产生于语境,又是语境的组成部分。”[4]语用前提是正确推导会话含意的先决条件,而语境是语用前提的基础,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我们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找出交际双方共知的和合适的前提,才能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含意。

228、语境在会话含意推导中的作用

229、语言语境与会话含义推导

230、语言语境通常指的是话语或者文本的上下文。语言环境是一种静态的语境,它可以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毗邻的语言内容。语言语境分别包括语法语境、语义语境和语音语境。

231、语法语境

232、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特定的语境往往制约着词或句子的语法意义。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处的句法结构。一个词的意义会受到它所处的语法结构的影响。例如:在thedeserttrains这一表达式中,desert(沙漠)应该看做动词trains(训练)的主语还是名词trains(列车)的修饰语?我们把它融入具体语境中,train这个词的语法意义就具有唯一性了。

233、Thedeserttrainsmentobehardy。(沙漠使人坚韧。)

234、Thedeserttrainsseldomrunontime。(沙漠列车几乎从不准时。)

235、因此,语法语境能反映出话语语境中的语法形态对话语含意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但可以表现在句子中的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制约上,还可以排除句法歧义。

236、语义语境

237、语义是词语的意义。语义融于语境之中,语义与语境在言语交际中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它可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语义的基木概念,言语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说的行为和说的结果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238、语音语境

239、话语的语音形态(即语音语境)发生变化时,话语的含意也随之变化。例如:

240、场景一:说话者轻言细语地说:“那你就试试。”

241、含意一:对听话者的鼓励。

242、场景二:说话者恶狠狠地说“那你就试试。”

243、含意二:对听话者的威胁。

244、“那你就试试。”表面看来,这句话并无歧义,不难理解。但若是用不同的口吻,将其置于不同的语音语境中,也就是说,用不同的语音形态来表现时,这句话就可能有不同的含意。

245、情景语境与会话含义推导

246、情景语境是指话语所存在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以及与时空相关联的其他物质环境或条件,通常指言语活动的时间、场景(地点)、参与者(说话者和听话者)、媒介(交际方式、交际的渠道、代码、语体、风格、交际双方的距离等)。实际上,情景语境就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景。情景语境对话语表达的含义至关重要,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会话含意各不相同。例如:艾玛,晚上好哇?根据不同的情景来分析、理解,推导出这句话的会话含意。

247、场景一:艾玛的老板上午在办公室对迟到了一个多小时的她说出这句话。

248、含意一:表示对艾玛过份迟到行为的批评,带有讽刺之意。

249、场景二:艾玛的好友在玛丽的住所看到上午十点钟才起床的她时说出这句话。

250、含意二:一种问候方式,带有明显的取笑意味,让人听起来更感亲切。

251、决定这句话的话语含意及其交际功能的关键不在于语言形态本身,而在于话语所处的特定时间(上午)和空间(办公室、宿舍)等情景语境因素。

252、文化语境与与会话含意推导

253、文化语境是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世界的各种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对话语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文化语境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对会话含意的跨文化语用推理意义重大。这是因为文化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语用推理的障碍;不仅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可导致话语理解的差异而且话语意义的古今差异也可以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麻烦。例如:Firstlady在西方国家指的是“总统夫人”,而中国人则很可能会把它理解成“第一夫人”,认为美国的总统也是同中国古代皇帝一样,有三妻四妾,除了第一夫人自然还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等。这样误解是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用他国文化来套用本国文化的缘故。

254、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三集(原著第三回)

255、上门问人家要钱,毕竟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不光彩的事儿。刘姥姥知道她不明说,王熙凤心理也知道她的来意,因此,刘姥姥很委婉地借训板儿之口表达的会话含意是来要钱,刘姥姥选择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她知道通过这样训板儿,王熙凤知道她来要钱这层含意,果然,不需要刘姥姥明说,王熙凤就说“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很明显王熙凤知道刘姥姥来要钱。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趋同的认知心理对话语的推理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会话含意的推导,实现了对话语的理解。也正是有了趋同的心理状态,言语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256、有意义的话篇10

257、关键词:语义学 语用学 语境 相异性 相关性

258、关于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美国哲学家查理•威廉•莫里斯(1901―1979)对符号学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语义学是对语言符号及其所指的对应物之间关系的研究;语用学则是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语义学是指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而语用学是指语言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其实,语义学与语用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研究意义时是否涉及到语境,语义学研究意义时不涉及到语境,而语用学则研究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259、语义学与语用学简介

260、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言意义的本质发生了兴趣。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规约论”和“自然论”的争论,中国古代的“名”与“实”之争等,都可以认为是对语言意义问题的最早关注。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研究。自从1883年,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在法语发表的题为“语言的知识规律:语义学简介”的论文中,正式使用la semantique一词以来,语义学的流派和理论开始层出不穷的出现。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的研究上,现代语义学则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考察。

261、语义学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语用学的诞生。作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另一个分支,“语用学”并不是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而是在哲学研究领域被首次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就在他的符号学理论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但直到1997年,《语用学杂志》才在荷兰正式出版。这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语用学不再孤立地研究词或句子的意义,而是研究它们在一个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因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讲话人要表达的往往不是把这句话中几个词的意义机械的加在一起所得到的意思,而是根据语境理解出来的意义。由此可见,语用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到了讲话人、听话人还有语境。

262、语境―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线

263、语境是把语义学与语用学区别开来的界限。语义学的研究内容从不涉及到语境。而语境的概念对于语用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们认为语境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共享的知识构成的,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的相关知识、他们之前已经谈论过的话题的相关知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等等。语境决定了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也决定了听话人对于说话人所说话语的理解。

264、从字词角度看语义学与语用学

265、语义学关注的是字词的抽象意思,而语用学研究的则是把字词放在语境之中的意义。比如这样一个词“猪”,从语义学角度,是这样理解的:“哺乳动物,头大,鼻子和口都长,眼睛小,耳朵大,脚短,身体肥。肉供食用,皮可制革,鬃可制刷子和做其他工业原料。”这样,就把猪的字面意义解释出来。而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这个“猪”的意思很可能有贬义在里面。比如,两个朋友在聊天,一个朋友说:“那天我把我家的门钥匙给弄丢了”,另一个朋友回应说:“猪”。这里,“猪”的意义就包含了贬义,指笨、不聪明的意思。日常生活中最伤自尊的骂语多与猪相关,诸如“蠢猪”、“猪头”、“猪猡”、“死猪不怕开水烫”、“猪脑子”等。可见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字词方面的研究角度是不同的。

266、从句子和话语角度看语义学与语用学

267、在语义学中,句子(sentence)是一个语法概念,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utterance),也就是语用学中我们所研究的,称之为话语。我们在研究其意义时,需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是脱离语境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是依靠语境的。比如:“这儿可真冷”,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结果只是这句话的抽象意义,即这儿的温度很低,让人觉得很冷。而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表示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打开暖气,或者想多穿点衣服,或者想对房间的简陋条件表示歉意;再比如:“你开心吗?”放在语义学中这是一个句子,意思是询问对方是否快乐,是否高兴;而在语用学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话语,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包含的意义很多种,可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出去玩之后,问孩子是否开心;也可能是表示讽刺的意思,其实对方并不开心。

268、语义学与语用学的相关性

269、语义学与语用学除了相异性之外,它们还有许多相关性。首先,语义学与语用学都是处理意义的学科。它们都是用来帮助我们传达我们想要说的、想要写的意义的,或帮助我们理解所听到、所读到的意义的学科。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其次,语用学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发展和补充。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字面意义的研究时,语用学便出现了,它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开展意义研究;最后,语义学是语用学的基础。没有语义学,语用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知道一个词、 ○一个短语、 ○一个句子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它的言外之意,才可能理解它在语境之中的含义。

270、综上所述,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现代语言学历史发展的产物。语义学是关于语言的抽象意义的研究,而语用学是对依赖于语境的语言及语言交际的研究。前者将句子看作是固定的产物,后者将话语看作是能动的过程;前者关注的是语言表达在文字上和语境中都不会发生变化的意义,后者处理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话语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在有相异性的同时,又有相关性,语用学是对语义学的补充;语义学是语用学的基础;二者都是研究意义的学科。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1955.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上一句是什么〖枫叶像什么的比喻句〗
    下一篇:劳动节简短励志句子文案〖劳动励志短句〗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