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表达友情的诗句〖表达友情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0日

表达友情的诗句

1、要紧扣诗句,注意词句之间的联系,切忌望文生义,笼统孤立作答

2、虽然古代诗歌素材广泛,语序和现在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诗歌语句并不孤立,而是前后相互联系, 常常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融入写景句中,以景映情。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看清相互之间的联系, 弄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3、例如2011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4、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5、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6、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7、(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8、第一小问是: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9、答案:情趣高雅,珍爱友情,安贫乐道,风流飘逸。

10、解析:首先要弄清此题是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首“今年二月冻初融”是说诗人在早春二月冰雪初融之际去探望天经和智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突出其有爱的形象特点;“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表达出诗人的高雅情趣;末句“纶巾鹤试春风”,则表现出诗人风流飘逸的特点。

11、第二小问是:请对这首诗的第二联进行赏析。

12、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聆听雨声。

13、解析:在这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是苦还是乐,是愁还是喜,而是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平淡闲适之情。这就考查了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既要注意诗句的字面意义,又要把上下文结合起来全面地理解, 抓住写作的意境,不要孤立笼统地作答。

14、要重视诗句中的小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15、在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忽视了小注, 认为小注没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这是一大忌,因为一方面小注往往解释了诗句中艰深难懂的生词的意义,有助于梳理上下文语句,大体掌握诗歌含义,方便做题;另一方面小注常常对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诗人作出注释,方便考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总之,小注可以给考生提供解答试题的角度和线索,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

16、例如2008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17、野夕答孙郎擢①

18、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19、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20、[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21、第二小问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22、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用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23、解析:这首诗的小注标明了诗人和孙郎擢的关系,虽然对于作者和诗歌本身我们都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标明的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大多数情况下,写给友人的诗无非都是倾吐自己心中的情怀的。诗句“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抒写了诗人独处、友人不来、生活无趣的境况,从而引出“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这两句,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用有形的流水表现出无限的思念之情。

24、表达友情的诗句范文第2篇

2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表达感愤、寄寓慰藉的抒情诗。据载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那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28、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杨花落尽”,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使人顿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景于眼前,又正好与悲鸣啼血的“子规”―――杜鹃鸟互见,更加给人悲哀凄惨之感。因此,虽然诗的开头一句写景,不着悲痛之语,但是悲痛之意却跃然纸上―――作者抒发出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这样的“暮春”真让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受。这样写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切合当时情景,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把友谊建立在了“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样的道义基础上,所以,才能吟唱出朋友间一往情深的心曲。

29、表达友情的诗句范文第3篇

30、不管你在轻松地学习,还是困难地学习。其实,只要善于在未知中寻找兴趣,你就能永远乐观地对待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1、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32、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33、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34、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35、(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7、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38、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39、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40、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41、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2、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43、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4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45、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46、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47、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48、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49、“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50、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51、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52、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53、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54、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55、(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56、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57、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58、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59、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60、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61、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62、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6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64、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65、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66、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67、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68、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69、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70、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71、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72、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73、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74、(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75、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76、B。诗的三、 ○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77、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78、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79、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80、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81、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82、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8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84、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8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86、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87、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 ○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88、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89、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90、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91、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92、(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3、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94、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95、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

96、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97、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

98、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9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100、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101、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03、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04、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105、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106、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107、[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0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09、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110、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111、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112、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13、“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14、“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1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

116、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17、不同意。

118、“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119、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12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12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122、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12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124、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125、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126、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127、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28、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

129、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130、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131、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32、“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133、“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134、炼字题如何解答?

135、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36、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137、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138、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139、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140、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141、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142、[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43、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144、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145、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146、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47、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8、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149、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15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151、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2、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15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154、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55、“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156、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157、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158、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159、[唐]王昌龄

160、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16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62、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

163、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164、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165、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166、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

167、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168、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169、《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170、《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171、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172、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173、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174、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175、表达友情的诗句范文第4篇

176、化用唐人诗句,赋予时代精神。善于在驰骋想象中,借用唐人诗歌描绘的景物来丰富自己的诗歌意境,向读者传递新的前沿信息,赋予更新、更高、更强的时代精神。如《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化用了唐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将原句借用,表达了自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177、化用唐人诗句,传递审美情致。化用唐人诗句手法多样,能推陈出新,从多角度、多侧面传递不同的审美情致。著名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则是化用了唐人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句的诗意,体现了作为当代杰出诗人的高尚的审美追求。韩愈针对当时人们对李杜的贬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从诗歌审美角度,一方面说明李杜诗歌的光芒四射,另一方面讥讽一些小人不自量力,幼稚可笑,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李杜的敬仰。《和柳亚子先生》,既是对柳亚子的劝慰,又是对柳亚子诗才的极度赞誉。“读华章”是从诗歌美学的独特视角来欣赏、评价柳亚子的诗才。此处化用唐诗,不露痕迹,自然天成,意境翻新。

178、化用唐人诗句,构建情感世界。化用唐诗所表现的情感美,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爱情的眷恋,又有对友情的思念,更有对革命情意的追求,以此构建了和谐而美丽的情感世界。最能代表化用唐人诗句表达情感美的词是《贺新郎・别友》。1923年年底,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爱人的。“挥手从兹去”,一开篇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只改了一个字,把“自”字换成了“从”字。表面看似乎没什么差别,但细品此意,却有所不同,“自兹”即“自此”,主要强调地点,表示从此地分别;而“从兹”重点强调时间。当时的旧中国正是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句诗抒发了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毅然同爱人辞别时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情感。

179、表达友情的诗句范文第5篇

180、十四行诗(sonnet),又被译为“商籁体”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完整、格律严谨、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小诗,十三、 ○四世纪盛行于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为彼得拉克。16世纪传人英国,后被莎士比亚采用。诗歌的形式与技巧日臻成熟。莎士比亚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可谓空前绝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词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181、Sonnet ⅣⅢ

182、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183、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184、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185、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date。

186、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187、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188、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189、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ed。

190、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191、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192、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shade,

193、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194、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see。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211.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吵架心情不好的句子发朋友圈〖心情不好的句子发朋友圈〗
    下一篇:收到女儿礼物的心情说说〖收到女儿的礼物怎么发朋友圈〗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