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豪情壮志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6日

豪情壮志的诗句

1、且看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了边关雁门时,写下的这首名篇: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诗的开头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以“黑云”作喻,写敌军声势浩大;再以“压”这个动词强调来势凶猛;然后用“欲摧”一词言形势岌岌可危。第二句写我军临危不惧,将士整装披甲,在日光照耀下,金甲闪金光,正准备出击。这里通过两军对峙场面,突出形势危急,也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7、○四两句没有接着描写战争场面,却宕开一笔写自然环境。暮色苍茫,号角声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边塞胭脂般的泥土在暮霭映照下,呈现出深紫色。这里将展开一场充满血腥味的厮杀,激烈残酷的气息在号角声中飞扬,死亡的阴影也将笼罩着紫色与胭脂色交织的苍凉大地。

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是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场面,而是另一场战争的开端。红旗半卷,突袭士兵来到易水边;霜重鼓寒,一片静寂。霜,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鼓声低沉,更增添战争的惨烈气氛。

9、末句诗中的主人公出场。为了报答君恩,英雄挺身而出,决一死战。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颇有壮志豪情。

10、李贺的诗歌体现了“诗鬼”的禀性与才气。

11、一是构思之奇。此诗写战争,没有直接写将士征战沙场,而是写战争开始的前奏。先写战事的危急状况,再写交战的自然环境,接着写突袭出征的画面,最后主人公出场征战。而我们最关心的征战的结果诗人却没有交代,留给读者想象。

12、二是造境之奇。这是一首浓墨重彩、手法多变的战争诗。景色与人物相映衬,声光色态交融。声音有激越的号角声、低沉的击鼓声;光线从白天向日的甲光,到土地由胭脂转为夜紫;色彩更为斑斓,黑色、玉色为灰色调,金色、胭脂、紫色、红色为暖色调,借助于战场这个巨大的调色盘,调配出瑰丽又不乏凄厉的画面。事实上,也只有李贺这样的“鬼才”才敢于如此用色。

13、晚唐杜牧这样称赞李贺:“云烟连绵,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大漠沙如雪,是英雄征战求得功名的舞台;燕山月似钩,浴血奋战的勇士留给世界的不仅有胜利的豪情与喜悦,还有失利的痛楚和悲凉,更有难以诉说的苦衷和愤慨。

14、同样,唐代诗人王翰的这首七绝换了一个视角审视战争风云:

1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7、王翰这首战争诗,慷慨悲歌,耐人寻味,明代王世贞将此诗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18、全诗描写了在荒凉的边塞,“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组成一席盛宴,在晶莹闪亮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集在一起尽情畅饮。葡萄美酒是西域特产,酒杯是用白玉精制而成。这是戍边将士难得的享受!

19、而次句“欲饮”两字后面急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又传来铮铮的琵琶声,催将士们出征了。

20、第三句 “醉卧沙场”不仅仅是豪放与兴奋,也有勇气和胆量。但“莫笑”后句留下悬念:古来征战几人回?征战沙场为何?是为个人博取功名,还是为效忠君主?

21、古人认为后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这种超越效忠王朝直面人生的战争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清代有人评价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这里的谐谑语,不是一般的幽默,而是一种黑色幽默!“莫笑”的背后是失望、悲凉和伤痛。作为军中的战士,他们怀有建功立业的幻想,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免使他们对战争产生不满和厌倦的心情。

22、这首七绝巧用对比手法:一是美酒盛宴的欢快兴奋与醉卧沙场的凄凉悲惨形成对照,以乐开始,以死结束;二是“醉卧沙场”的旷达与“征战几人回”的悲观前后映照,诗人在死亡的面具背后认清了战争的残酷面目。

23、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凭才学入仕,但因避父讳,使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于是在《南园十三首》中他留下这样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带吴钩”指身佩军刀,奔赴疆场。“收复关山”是其从军的雄心,也是他虚构的梦想。

24、李贺,一介书生,伴一头瘦驴,背一个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晚上归来母亲见如此多诗句心疼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后来他做了几任小官,最后无路可走,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27岁。

25、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2

26、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以婉约词宗而著名,她的作品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堪为一枝独秀。李清照向来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她的作品为数不少。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李清照婉约诗词风的同时理解她诗词中的豪放风格,以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解读李清照的为人呢?几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下面,笔者将选取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诗词和她的其他文本,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27、在“词为艳科”的宋代,时人以词抒写闺房之事、儿女之情为正宗,正如宋末刘克庄所言“长短句当使雪儿、春莺辈可歌,方是本色”。李清照本人也认为词“别是一家”,认为词应不同于诗,声调须和谐,风格应婉约。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经典的婉约词章。但是,她的创作却又突破了她的文学主张,其词不仅细腻生动地描写儿女情长,也慷慨激昂地抒发雄心壮志。深究其诗词作品,不难发现有许多篇什充溢着“倜傥丈夫之气”,呈现出豪放遒劲的风格。

28、《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是一个典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作者把天上的银河想象成地上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挂满风帆的船,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还突发奇想地说自己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这一虚幻梦境的创设可谓神来之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厌倦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显示了她不让须眉的高远的理想追求。整首词想象大胆、丰富,气势磅礴、豪迈,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因而,近代梁启超先生评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29、在李清照的诗作中,这种豪放风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格调高亢、力透纸背。诗人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地鞭挞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如此慷慨雄浑、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子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

30、其实,李清照这种豪放风格,在早期作品中就比较明显。《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有这样气势磅礴而又无比悲壮的诗句:“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诗题中的张文潜,即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张耒,他在宋哲宗年间,游览历史遗迹《中兴颂碑》,豪情满怀,写下了当时广为传颂的《读中兴颂碑》。年仅十六岁的李清照读了这位师伯的诗后毫不示弱,竟然即兴连和两首,字里行间透出的豪情远远超过了张耒。如此豪放之气,就连理学大师朱熹也啧啧称奇:“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1]

31、那么,作为一位身处闺阁的柔弱女子,为何能写出如此具有豪放风骨的作品呢?

32、从“此花不与群花比”劲直洒脱的性格上切入

33、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博雅能文”,他的思想深受苏轼影响。苏轼崇尚真情与个性,反对将人欲与人性割裂,因而宠爱女儿的李格非,对女儿的管教非常开明、宽松。另外,她的母亲也是一位颇通文墨的大家闺秀。良好的家教,为李清照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况且,李清照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勤奋好学、爱好广泛、乐于交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一切都有利于她个性与才情的充分发展与发挥。

34、众所周知,在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尤其是北宋以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泛滥,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变本加厉,“三纲五常”严重束缚了女子的身心自由。可是,李清照却不愿墨守陈规,敢想敢为,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作为大家闺秀,礼教要求“足不出户”,而她却不时外出野游、喝酒、荡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沉醉”、“晚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描述,鲜明地勾勒出一个无拘无束、大胆率真的假小子形象,充分显示了李清照豪放不羁的性格。词中灵动的画面、率真的情怀、壮美的气势,实非一般闺阁女子所能为。“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渔家傲》),诗人的确像梅花一样,高洁洒脱的品格无与伦比。

35、在古代,“酒”是男性文学的典型意象,女性饮酒被认为是“无礼”、“无德”的行为,被严加限制。但对劲直洒脱甚或桀骜不驯的李清照却是例外,她不但常饮酒,而且把酒事大量写入诗词中。“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诸如此类的句子不一而足,在她现存的词中直接或间接写到“酒”的有一半之多。“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蝶恋花·暖雨和风初破冻》),可以说,她的喜乐悲愁都与酒紧密联系,这一切都彰显了她身上豪放不羁的大丈夫气质。这股“豪气”使她敢于以酒为伴、把酒为文,同时,伴酒为生、为文也反过来激发和促进了她的豪气的累积与生成,使其作品迥异于一般的女性作家,透出异乎寻常的豪放风骨。

36、从“生当作人杰”的英雄情结中切入

37、传统儒家思想把读书人的理想归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饱读经书的诗人虽为女儿身,却常怀男儿志,也有经国济世之壮志。但是,在男权社会中,她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她只能把这种豪情壮志寄托在文字里。南渡后,她曾写过一篇《打马赋》,通过“打马”这种游戏借题发挥。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把打马过程想象成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以此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表达自己杀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所谓“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诗人知道自己做不成女英雄花木兰,无法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但诗人心里始终涌动着一种英雄情结。“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她多么希望能有王导、刘琨这样英雄壮士,挥师北上,光复失地。

38、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如此苍白,诗人的痛苦无以复加,她只能借助梦想去超越,“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国家破亡之际,她梦想自己是扶摇九万里的大鹏,背负青天,展翅翱翔。这种高远超拔的情怀又岂是一般闺阁女子所能有?

39、诗人卓越而渊博的学识使其豪情挥洒自如。在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路长嗟日暮”化用屈原《离骚》诗句“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九万里风鹏正举”则源出《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惊人句”取自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此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气度恢宏,格调雄奇,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充分展现了诗人豪放无羁的气质。正如近代大儒沈曾植所评“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2]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豪放风骨,的确一点也不输苏轼、辛弃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果诗人身上没有豪情壮志、没有卓越的学识,又怎么能吟得出这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呢?

40、从“愿将血泪寄河山”的博大胸襟里切入

41、综观李清照的人生历程跌宕坎坷,从安逸的闺房与书斋到国破家亡的流浪生活,特别“靖康之难”后,丈夫去世,玉壶颂金的政治诬陷,恶梦般的再婚与离婚的打击,这些磨难与波劫使她的作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不幸诗家幸,劲直洒脱甚或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她不但没有被苦难打倒,而且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唱出了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生命强音。

42、南渡后,她的创作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走出个人窄小的空间,从个人闲愁、夫妻离别的浅愁,转为国破家亡的悲愁,可以说,苦难进一步冶炼了她诗词的豪放风骨。后期中,无论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的《武陵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菩萨蛮》、“寻寻觅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声声慢》等名篇无不饱含诗人忧国忧民之痛。后期的词“凄凉之中见慷慨激昂,愁苦之中露傲世不屈,伤感之中有对恢复山河的憧憬。”[3]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坚强执著的高尚情操,透着一股女中豪杰的大丈夫气概。

43、她后期的诗歌更显遒劲、雄健。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拟派两个官员去金国议和,流亡中的李清照听说后,义愤填膺,写了一首长诗《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结尾有两句“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抔土。”寥寥数语,诗人亡国之痛、忧民之心尽现,悲壮慷慨之情扣人心弦。苍劲有力的诗句,充满横刀立马、气贯长虹的大丈夫英雄气概。还有《题八咏楼》也是这样豪情万丈:“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件痛惜祖国山河破碎的作品,充盈着悲情英雄的豪气,也透出烈士暮年的豁达。

44、总之,正如当代学者所评,“她的沉挚的情思和悲恻的幽怨,来自真实的生活,来自悲剧的生命。”[4]也来自她豪放率直的性格、不让须眉的英雄情结以及卓越的学识与爱国情怀,这些使她的诗词在婉约之外,还呈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豪放风骨。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格,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位女诗人作品的多方面解读。

45、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6、沈曾植。沈曾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7、韩桂书。抒爱国之情,发忧民之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48、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9、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3

50、从“情感”维度体会古诗词思想的丰富

51、古诗词的创作大多是古人在思乡、离别、重逢、守边等时刻有感而发的,每一篇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作者当时心中想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分析时,应该注重从情感的维度去分析,通过情感去赏析作者的语言描述、写作技巧等。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表现将士守边报国的赤胆忠心,反复诵读抒情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读得心胸激荡、荡气回肠,再去体会“宵眠抱玉鞍”的高度戒备、“笛中闻折柳”的苍凉寒苦,才能入情入境。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当时作者身处异乡、颠沛流离,想要表达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尾联“乡书何处达”出发,逆推至“客路青山外”,更能体会诗人深浓的思亲情怀。在如此愁思的境地,依然能看到“潮平两岸阔”的壮丽、感到“海日生残夜”的乐观,则诗人的情感之丰富、境界之高远不得不让人折服。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围绕着诗人的情感去赏析诗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句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这也是古诗词分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52、从“景物”维度感受古诗词语言的美好

5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有对山、水等自然景观或者商业活动、农业活动等社会活动中的各类景物的描写,采用拟人、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化静为动等多种写作技巧,最终成就了脍炙人口、语句优美的诗文。因此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从“景物”的维度去赏析,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所用的词句、手法等去体会古诗词景色与语句的美好。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采用了以小见大、以局部的特征表现整体的方法,并且结构上“初日”承接“清晨”,“高林”和“古寺”又相照应。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将后禅院的幽雅、静谧的氛围描写得十分生动准确,从而自然生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老师带领学生从诗句中的“景物”维度去赏析诗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头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非常简单的描述却很生动地描写了农村优美的风景,“合”与“斜”在结构上互相照应,并且形象地描写出了绿树环绕在村庄四周,青山连绵起伏的景色,后面的“开轩”两句则是对村庄里农家劳动生活的描写。通过这些普通的景色和劳动生活的描写,表达作者留恋自然风光、喜爱农家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等情感。因此从“景物”的维度去分析古诗词,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前面所提的从“情感”维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4、从“志向”维度领悟古诗词表达的情操

55、很多古诗词都是以某一景物、事件等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自然规律并表达自己的志向,即“咏物言志”。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为详细剖析鉴赏的例子,让学生在典型作品中体会从“志向”这一维度去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过程和效果。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曹操的两篇名作《观沧海》和《龟虽寿》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观沧海》是通过写景,以观海统领全文,描写大海的磅礴,对碣石、水河、树木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龟虽寿》的创作时间和《观沧海》相近,后者是率军征伐乌桓时所著,前者是成功平定乌桓,作者正自信乐观、满腔热血,两篇均表达了曹操想要建功立业的雄伟志向。而《龟虽寿》开头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描写,感叹了神龟即使有三千年的漫长寿命,但仍会有死亡的时候。后面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将自己比作年老的千里马,形体衰老但是仍满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老师带领学生从“志向”的维度分析鉴赏这两篇古诗词时,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从作者描写的景和物中去领悟作者的志向、诗歌所表达的的情操、学习到很多写作方法,还能在领悟诗歌各种高尚情操的同时,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

56、总而言之,纵观众多的古诗词佳作,多为以景抒情、以物言志,在一篇诗文中,作者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将各类景物、景观描写出来,更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中。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三维分析法,即从“情感”、“景物”、“志向”三个维度去分析和鉴赏古诗词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鉴赏、分析古诗词的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操,学习有关的古诗词知识。三个维度都是相互辅助的,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古诗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57、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4

58、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59、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60、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61、抓住关键词句

62、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63、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64、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65、留意诗词的意象

66、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67、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68、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69、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如何赏析,要根据诗歌材料本身而定,考生复习时要多阅读课外诗词,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考试时不草率下笔,要认真推敲,定能交上满意的答卷。

70、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5

71、关键词:张说;诗歌;艺术特征

72、张说历经四朝,是盛唐时期一位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同时张说也是盛唐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文学大家。他所写诗歌大多俊秀可读,并且用思很多,另外,由于他在政坛上的至高地位,因此朝堂的一些诰旨大多都是由他撰写,因此他对于盛唐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影响主要表现在他所写诗歌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并也具有作为一位文学大家所具有的审美特点。本文主要从张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入手,对张说诗歌做一个彻底的分析。一般来说,张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73、所涉猎的范围很广

74、诗歌的主要写作灵感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诗人的生活经历丰富,那么自然就有诸多情感可以抒发。而张说历经四朝,并且三度拜相,期间遭受多次贬谪,可以说,他的生活经历是十分丰富的。因此,与他丰富生活经历相对应的是,张说的诗歌题材所涉及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他的诗中有写景诗,也有山水诗,还有很多送别诗、边塞诗以及感怀诗,诗歌题材多样。就写景诗来说,他的写景诗对于风景的刻画细致入微,使人身临其境,形象非常鲜明,并且给读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山水诗来说,他善于描写山水的不同特色,对于不同的山水景色,刻画皆能入木三分,使山的俊秀,水的秀美都完整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心生向往。[1]就送别诗来说,他对于送别友人时的伤别刻画细致,并且情真意切,将对于友人的那种依依不舍刻画的淋漓尽致,使读者在读后也产生强烈的悲伤之情。就边塞诗歌来说,他对于为国征战沙场的豪情壮志描写细腻,另外,他对于镇守边塞军人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对于这些戍边军人的爱国之情,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就感怀诗来说,他感慨于时间流逝、春夏交替,从而对世俗看破,顺应天命,随遇而安。除这些诗歌种类之外,还有很多数量众多的咏物诗、咏史诗以及贬谪诗等。由此可以说,张说的诗歌类型众多,并且诗歌的题材广泛,其中佳作名句众多。[2]

75、诗歌表现手法众多

76、在张说诗歌之中,对于表现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多种多样的。张说的诗歌中要么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要么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因而使得他的诗歌大多在描述景色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张说是一个很善于对景色、山水、景物进行描绘的诗人,如他的《同赵侍御望归舟》一诗中,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对观看到的景色进行描绘,然后再通过景色将自己心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做到情景交融。并且在后面诗句中虽然主要是对诗人的心情、感情进行抒发,但在这其中也有景色的描述,将景色与感情充分地融为一体。这首诗是诗人遭遇贬谪时期所作的,因此,整首诗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不满情绪以及渴望再受到重用的急切心情在诗中表现无疑。因此张说在遭遇贬谪时所作的这首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对山川景色的描绘,但实际上他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自然景色,而是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将自己受到贬谪之后的心情在诗中进行淋漓尽致的抒发。[3]

77、诗歌体裁众多

78、在盛唐时期的诗人之中,张说的诗可以说是诗歌体裁最丰富的,他的诗歌除了常见的五言七言之外,有的还是三言诗、 ○四言诗。一般来说,这些特殊体裁一般都用于祭祀、求雨等大型的活动之中的。在张说诗歌之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五言诗,并且他的五言诗不仅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高。如有一首描述山川景色的五言诗《入海二首》,整首诗的对仗十分工整,并且对于山川景色的描写也很形象、入木三分,将海水的汹涌壮阔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4]张说所处的时期,七言以及七绝的诗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诗人都运用不好这两种诗体,但是张说却充分运用这两种诗体,写出了许多佳作好句。并且张说在他的诗歌之中经常运用想象的手法,将景色、情感与诗人的想象大胆融为一体,这些艺术尝试都给后来的诗歌集大成者李白很大的艺术启发。

79、诗歌风格多样

80、张说的诗歌风格多样,既具有豪迈派的奔放,也具有婉约派的细腻。并且他的边塞诗以及咏史诗多为奔放,有种壮志难酬之感,而感怀诗以及送别诗大多细腻婉约,注重抒发自身的情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张说的诗歌之中还有一种清新的风格,对于景色的描绘,对于节日的描述等等都天然清新,将自然景色,风俗习惯都完整地呈现给读者,给读者一种清新、深远的审美新体验。这种艺术风格所创作的诗歌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引起争相效仿,在唐代诗歌上的地位很高。

81、综上所述,张说的诗歌对于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唐诗中也有重要作用,值得后世进行深入分析并学习。

82、石兵。十年来(2005-2014)张说研究简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4-5。

83、熊飞。张说文学史地位之再认识――写在《张说集校注》之前[J]。韶关学院学报,2013,11:28-35。

84、张海沙。论佛教空观理论对张说及其诗歌的影响[J]。文学遗产,2011,03:41-51。

85、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6

86、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7、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88、1 音乐导入,妙趣横生

89、初中生有着微妙的音乐心理,而音乐也对学生起着神奇的作用。在初中语文导入新课时,用音乐导入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入时,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许多学生喜笑颜开,竟然拍着小手跟着唱了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之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90、2 成语导入,引人入胜

91、假如运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新课,就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例如,笔者在执教《陈涉世家》时,先在黑板上写了“揭竿而起”四个大字,并提问:谁晓得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话音刚落,大家迅速翻阅汉语成语词典,片刻,就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秦朝的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号召戍边的士卒进行反抗暴秦的农民大起义。如此的导入,虽然简单,但言简意赅,效果显著。

92、3 点评导入,别具一格

93、当接触到一篇新的古诗词时,首先映入师生眼帘的是作者的姓名。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可以借名人对作者的评价进行有效的导入。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课时,可以借助苏东坡对王维的经典评价来导入:苏轼曾经在仔细阅读、分析王维的诗和画作之后,评论该诗说:“味摩诘之诗,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针对苏东坡的精彩评价,饶有兴趣地继续讨论,找出体现“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毋庸置疑,借助名人的评价导入,能使学生在初学时就抓住了作品最显著的特点。

94、注重诵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95、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考利斯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恰似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楼房,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的那一扇窗户观望文学作品,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打开自己心中的窗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必须把握如下环节。

96、1 读通诗句

97、学生读通诗词是完成诵读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扫清诗词中的文字障碍,正确辨析多音字,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诵读,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夯实基础。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先让学生自己轻声朗读,找出自己感到不确定的字音,许多学生找到两个多音字:骑(jì)、发(fā)。接着,师生进行互动,分析词性,明确读音,使学生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准确流畅地齐读,从而初步感知文本的意象美。

98、2 读懂内容

99、读懂内容,就是在疏通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诗词内涵铺好路。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结合文本中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把带有疑虑的字、词、句画上记号,并拿出来供大家讨论解决。例如,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时,不少学生提出“聊”是“勉强、姑且”的意思,说明“狂”虽是聊发,但缘自真实感受,突显了作者的豪迈之气。也有学生提出苏轼正值盛年(40岁)之际不算老,但作者自称“老夫”,其实与“少年”两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流露出他内心郁积的情绪。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相应的语气进行诵读,教学效果更显著。

100、3 读透诗意

101、“文眼”是指最能概括大意、揭示主旨的关键性字词,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古诗词与现代文一样都有“文眼”,因此,学生只有抓住“文眼”进行仔细斟酌,才能品味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突显豪情壮志的语句,不断感受到气势恢宏的场面、声势浩大的阵容和作者气宇轩昂的雄姿,逐步感悟到作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102、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03、古诗词意蕴深邃,初中生全面掌握其深刻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渗透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方位感知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获得更深启迪。例如,针对南唐后主李煜,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初步了解其人。李煜不仅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而且是整个词史上的杰出代表。作为南唐的国君,他在前半生的统治生涯中生活极其奢侈豪华,因而创作的题材比较狭窄,大部分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等内容。亡国后,悲凉孤寂的逆境使他的词作向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转化,具有很高的造诣。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思绪。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就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由《虞美人》改编),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对作者描述的形象有一种真实的体验,并驾驭想象来领略自然流畅、和谐完美的意境,凸显了人世间喜怒哀乐的人文情怀。

104、品味修辞,领悟作者写作技巧

105、诗词与一般的散文体文章相比,尤其讲究修辞手法,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只是一知半解,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鉴赏效果。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采用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如果能仔细分析修辞的具体运用,就更能领悟作者丰富的意蕴。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山何依旧、世事全非的凄凉景象。春天本应鸟语花香,杨柳依依,花红柳绿,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中描写的是草木丛生、凄风苦雨的境地。如此的对比运用,更强烈地流露出诗人忧国爱国的情怀。学生只有把握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才能体会作品表露的真情实感。

106、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7

107、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众所周知的名作,几千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崔护真是多情,不过是向桃花园中一妙龄少女讨了一杯茶喝,就情有独钟,翌年桃花开时便寻旧地,不见佳人,乃将聚集了一年的相思题于紧闭的门上。未料此少女亦多情,见诗后即生相思病,卧床不起。幸亏崔护数日后再度寻来,听到屋内女子哭泣,叩门问津,终与之结为连理,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的桃花成了佳人的化身,成了情深意重的代名词,可歌可叹。

108、唐朝诗人刘禹锡离京十载,历尽艰辛后重回玄都观,忽见千树桃花,便生万般感触,即题诗一首:“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观都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十年沧桑浑如梦,年华去矣;归来桃花满园,万木生春。焉不伤感!此处,娇美艳丽的桃花已凝聚了诗人如山般的感伤。

109、明代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饱含伤痛地写出了妙龄少女的红颜薄命。表面上,这些女子如桃花开时般烂漫动人,正如晏几道词云:“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而她们的命运却是“桃花随流水,洒泪滴香容”。她们为人歌舞为人乐,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欢乐,一生凄苦,其身世也催人泪下。书里写桃花的诗词歌赋中,饱含伤情咏桃花的句子还有不少,而且多与女子的不幸有关。曹雪芹就多次以桃花的凄凉诗句来比喻林黛玉的凄惨命运。陆游有词云:“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以此来寄托对前妻唐琬的相思。元代唐毅夫有散曲云:“寂寞了金谷园,冷落了桃花洞……娇容,马嵬坡尘中。”以此,感叹杨贵妃之死。看来,书里的桃花多与儿女伤情不相分离。

110、古人十分喜爱美丽的桃花,2000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佳句。东晋陶渊明的名著《桃花源记》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桃花盛开、美丽无比的理想世界——“世外桃源”,十分令人神往。后人寻之未果,以至唐朝诗人王维作诗感叹:“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西游记》中的“蟠桃盛会”更是高贵无比,孙悟空就因偷吃蟠桃而险些丢了性命。《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在桃园中结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传颂至今,妇孺皆知,这里桃花就象征着友好、真诚等美好品德。到了现代,桃花的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国革命先烈曾以“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的诗句,表达了先烈们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豪情壮志,娇柔艳丽的桃花被赋予了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新涵义。这也是书里桃花给我们凝聚的又一种精神境界。

111、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篇8

112、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景抒情诗 三部曲

113、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学习和欣赏古典诗歌,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古典诗歌都属于写景抒情诗。这些写景抒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抒情诗的方法,这对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大有益处。下面,笔者就以《观沧海》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写景抒情诗的教学“三部曲”。

114、诵读诗歌,感知诗中内容

115、诵读诗歌,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必要准备。这里的诵读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读熟诗句,二是读懂内容,三是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有多种,如课件泛读、教师泛读、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默读、竞赛读等。在诵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咀嚼、多揣摩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随着长期的、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观沧海》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播放视频泛读诗文,然后出示诵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要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韵。2、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小组内讨论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理解读。学生在有目的地诵读中,领会到乐府诗优美的语句,对整首诗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116、品读诗意,想象诗中之境

117、“有意无境不成诗”。教师引导学生“吃透”了文本,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学《观沧海》,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总结诗中景色描写的特点。在我的适当分析、点拨下,学生明确了全诗写景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俯瞻沧海的全景,是实景。其中,“树木”“百草”两句是静景,近景;“秋风”“洪波”两句是动景,远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是虚写。之后,我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曹操登临碣石看到的景观。学生们就仿佛是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的诗人一样,兴致盎然地介绍着浩瀚壮阔、生机勃勃的大海。他们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4385.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坏坏的撩人情话100句想你〖坏坏的撩人情话100句〗
    下一篇:一句话诠释爱的最高境界 瞬间让男朋友感动的句子〖一句话诠释爱的最高境界〗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