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咏月的诗句范文〖咏月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7日

咏月的诗句

1、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2、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3、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

4、咏月的诗句篇2

5、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作为我国一流的大诗人,在基础语文暨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笔者通过从教三十余年来的反复教学和阅读,获得了对李白诗歌和人生的许多感受,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交流,如能对教学有所助益,当属荣幸。我认为,李白的诗歌意象群中有两种可称之为超级典型意象,可以用来从整体上观照和审视李白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这两种意象最终成为了涵盖诗人一生宿命和骄傲的图腾,这就是月亮与美酒。本文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综合审美心理、创作语境、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试图把月亮与酒作为相互联系,又分别代表李白生命两极的意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和分析,并得出月亮与酒,既是诗人李白一生梦幻与悲哀命运的集中表征,又是做为诗中王者李白头上不朽的王冠这一结论。

6、月亮与美酒

7、古往今来的诗人当中,歌咏月亮的可谓不计其数,几乎没有一个诗人能够做到对月亮无动于衷。但是能把月的形态、月的色彩、月的变化、月的温度、月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想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描写、歌唱,并最终让月亮成为自己的图腾、象征和血肉的,唯有李白。据统计,在李白一生创作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以月为主要意象的就出现了336次。著名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向月》)等等,可谓俯指皆是。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月亮的别称。其规模既可谓前无古人也一定是后无来者了。诗人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和意志,寄托于月,通过望月、问月、呼月、揽月、邀月、笛月、寄月、赊月、舞月、弄月、醉月、吟月表现出了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方;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松月、梦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不一而足。可以说将月写得淋漓尽致,摇曳多姿。我们甚至不能用“喜爱”来表述李白这种对月的独特情感。从李白对中国月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来看,应该说,月就是李白的一个创造,一个奇迹。好象万亿年来,月的存在就是为了一个叫李白的唐朝人赏识她、热爱她、歌咏她,化身她;而李白的生,好像也是专为了给中国文化创造一个独特的丰富的完美而多情的月。因此,我们说,中国月亮被发现是在唐朝之后。

8、酒在李白诗歌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月亮。素以醉仙闻名的李白,其直接涉及酒的诗歌多达240多首。著名的诗句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等等,读来尚有余香。“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是说,酒是点燃其创作激情与想象火花的催化剂,是其尽情释放胸中激情和悲痛的媒介,是作者沉醉人生、体验生命的最主要手段。李白的饮酒诗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鲜明、感情激越、构思奇特、想象丰富。酒就象一个大侠手中的剑,他和李白已融为一体,合成了一种完美个体,一种风格,一种文化。可以说,没有酒的李白,就是被剥夺了剑的侠客;没有酒的李白,就会变成什么也不是的庸人;没有酒的李白,也就同时成为了没有黄河的李白,没用大鹏的李白,没有月亮的李白。

9、激情与向往

10、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他在世的时候,刚好是大唐王朝由极盛转向衰微的阶段。这样的社会背景当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李白也是真正能代表大唐气象的伟大诗人。他不仅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还兼具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少年的李白,雄姿英魄,任侠无拘,交游广博,喜谈王霸之道,一心建功立业,终止于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开始了他追求人生理想的漫长历程。这些豪情壮志都具体体现在了他描写月亮的诗句之中。如“山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欲上青天揽明月”等诗句,就渗透着作者对未来的渴望和信念。他这种追求远大政治抱负的情怀又可以被我们认为是追求理想人生的表现。所谓理想的人生,也即完美的人生。李白一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是不遗余力的。他的政治抱负和屈原的还不一样。他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就追求的是自身的完美,个性的张扬。因此,他就具备了那种“不屈已,不干人”、平交王侯的狂傲个性,这是颇具现代意义的一种性格取向。而这种个性恰好又成为他博取功名、实现政治理想的绊脚石。他的这种个性充分体现在他描写酒的诗句当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自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气;“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的挥金如土和清高孤傲,使他不可能见容于王公大臣。那么流放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他的美政理想最终让位给了完美人格理想,两种美的不可调和让他的政治理想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梦幻,于是他在渡过了短暂的京城游客生涯后,便被“赐金放还”了。使遭受到这样严重的挫折,他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也并没有放弃。在他远游和流放途中,他饱览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这些可以说都是他的审美对象。由于官场的失意,他得以过隐士式的悠闲生活,这时他诗中的月与酒又显得那么自然、质朴与闲适了。你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飘忽百年内,月光长照金樽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等等,充分体现了他当时失意与散淡相交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情绪。而如“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这些诗句则集中用月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质,表现出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人格追求。诗人还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将自己与屈原相比,但他与屈原本质上是不同的。屈原主要是忠心不被理解的苦闷,而李白更多的却是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美政理想无法实施的愤慨,相比更具现代意义。李白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山川中漫游。一生的离家远行使明月和酒成为他寄托对亲友故乡思念之情的主要对象。在他众多的写月怀人诗中,不但有许多描写自己思念亲友故乡的作品,他还写出了许多普通老百姓的真挚感情。从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众多的写月诗,处处体现出他对故乡、亲人和普通老百姓所怀的深厚感情。可以说,从远游到流放,无论是玄宗降辇步迎,供奉翰林,还是被赐金放还,或深陷牢狱,李白的人生轨迹其实是一种宿命。他追求的并不是飞黄腾达和失意彷徨本身,而是美。从他无数的写酒写月的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美的事物的无比热爱和强烈追求。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对完美政治、完美社会的追求之间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合,但却不妨碍他对这两种美的热爱和信守。当我们从诗人的身份去考察他对美的热爱时,他的人生遭际和留下来的对月与酒的丰富多变的描写就都显得合情合理、井然有序、相亲相融了。首先我们来看月这个意象。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月做为他诗歌创作的中心意象,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美的核心表征。月首先本身就是美的对象,它的皎洁、清幽、高远,都充分显示出一种高洁的神圣之美来,也正因为此,李白才会钟情于月、陶醉于月。同时,李白在通过他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创造出许许多多各不相同、变幻多姿的月的形象时,把自己对其他美的热爱、向往与追求都倾注在了月的身上。他一会用月来象征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如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一会用月来象征美好的人格,如高洁、清淡,不同流合污;一会用月象征美好的政治理想,并用黑暗、乌云等对月的侵蚀与遮蔽象征对繁荣掩盖下腐朽本质的见识和忧虑。而酒,既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媒介和催化剂,又是他理想受挫失意徘徊时最好的抚慰剂,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李白,在酒与月亮之间辗转奔波,把美酒一样浓烈的生命激情泼向自己一生热爱的美:月亮的潇洒和气度。这其间有狂喜、有悲伤、有痛苦、有欢乐。但如酒的激情不灭,对如月的完美的热爱不死,把美酒般的生命激情淋漓尽致地泼潵向月亮的人生追求不止。这就是酒仙的李白,月痴的李白,因酒与月而拥有完美人生的李白。

11、孤愤与痴狂

12、李白于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入宫见驾,不到两年时间,他就发现唐王朝在表面的繁华下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加上其放浪形骸的行为遭到了权贵的嫉恨与不满,其“大济苍生”的热情也就骤然冷了下来,于是表示有意归山,就在此时他也正好被放还。而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李白被放还之后,情形就和当年的屈原有些相似了。他的远见卓识无人赏识,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行吟山水之间时,那种充满胸间的孤独感与愤怒不平感就成为了他抒发与写作的主要对象。而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大部分是通过他的咏月诗与饮酒诗表现出来的,我们随便打开一首咏月诗或饮酒诗。都可以读出那种圣洁崇高的赞美和歌颂中透露出的浓郁的孤独感与忧愤感。比如著名的《月下独酌》就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透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和“高处不胜寒”的意思。而酒几乎是伴随他整个孤独生活的挚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无不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蔑视、忧愤等复杂甚至有些矛盾的情感。可以这样认为,孤独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诗人。无论是看似春风得意,还是浪迹山水,诗人内心一直是孤独的,他的价值从来就没有被充分肯定过,他的生命激情和远大抱负从来就没有被理解过。只不过被放逐山野后,这种孤独感更加被放大、明朗化了而已。从审美心理和创作逻辑上来说,艺术家也总是呈现为明显的孤独倾向。这种孤独感一方面是精神信仰的深刻危机,伴随的是心灵的孤立无援,在现实人生上与社会群体产生隔膜,被冷遇和歧视以及不被理解,造成精神的痛苦与空虚。另一方面孤独又是精神有意识的沉醉对象,是想象力借助于审美体验的自由解放,属于心灵的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舞蹈和漫游。[1]我们通过李白的咏月诗特别是饮酒诗,就不难发现他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那种孤独感与愤怒感。在这里,月与酒这两种意象既充当了他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对象,同时也是他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象征和代言。

13、诗人通过“酒”与“月”这两种意象表现出的第二种情感状态是“痴狂”。作者本人也曾称“我本楚狂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本身对痴狂的认同与追求。他对月的痴迷与疯狂热爱有大量的咏月诗为证,而他与酒的关系就更复杂了。酒是他陷入迷狂状态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成为了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高度艺术化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诗人通过他在痴狂状态下运用雄奇阔大的想象和联想,表现出一种极致的人生审美方式。也就是说,通过酒所达到的痴狂状态,正是作者张扬个性、升华生命的快感体验的最佳方式。他诗中的酒既体现现实中的痛苦与悲伤,又同时让诗人感受到沉醉状态下个体生命不朽的审美快乐。这让我们想起尼采关于“酒神精神”的论述。“酒神精神”的实质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与快慰”。[2]不同的是,李白更注重对这幕悲剧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他站在一个制高点,用审美和沉醉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现在带给他的,都已是对生命本体而言的审美快感。应该说,这时他的整个人生和生命感受就是天地间一件不朽的艺术品。而通过酒这种意象传达给后世的,恐怕只是一种精神的副产品而已了。然后我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他的痴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柏拉图也说:“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不能做诗或代诗说话”。[3]还有的学者试图证明许多天才患有神经病、神经功能症或者发育充分的精神病。李白对酒的嗜好和“李白斗酒诗百篇”诗句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艺术家处在非正常的极度兴奋和迷狂状态中时,才会产生出伟大而奇特的作品来。李白描写酒的诗句也正是其诗歌中感情最奔放强烈,想象最绮丽奇伟,个性最鲜明突出,艺术效果最撼人心魄的文字。显然,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如此繁多,也说明了其用酒来启发灵感的独特方式。

14、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李白的一生是暗淡的、 失败的。流放之后,他几乎是在失意落魄中渡过了余生。但从另外的意义上,却还了他一个诗意人生。当他通过酒精的麻醉,体验生命不朽的欢快时,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了。可是酒仍然不能代替月亮。于是,在迷狂状态下,若睡若醒之间,他开始了自己的神游,其实是一种白日梦。那是他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状态受到太多压抑和束缚后进行的自我救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等诗句,都带有明显的迷离感。在这样的如梦如幻的情景下,诗人的生命暂时获得了解放与自由,其孤独感与失败感暂且消失,生存的权力和生命的尊严也得到了恢复。这就是诗人用以自我救渡的方式。想象中美政美情的象征“月”不断出现,暂时让他体味到一种自欺的快感。总体上说,自从放逐或说归山开始,诗人诗歌中酒的一面就逐渐与月合而为一了。诗人在极度失意中,把人生的月亮融入了美酒,其实就是诗人将对月亮(即美的一切对象)的爱和空幻感化为了醉酒后迷狂状态下的极度个人化的审美快感体验。于是今天的我们,得以感受到这样丰富而酣畅淋漓的艺术珍品。因为那是诗人命运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是诗人用生命书写的大诗。

15、王冠与宿命

16、最后,我们从一个传说开始,那就是诗人之死。《摭言》曰:“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应该是古往今来最诗意最动人的死法了。这个传说真假与否已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这个“诗人之死”的传说,正是一个象征,它象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一样,将诗人的一生爱恨与悲欢都箍在了其中,无从逃脱。醉,捞月,死,诗人最后一息也没有与酒和月亮分开。诗人就是为酒与月而生,也就因酒与月而死了。或者说,月与酒做为诗人一生热爱、歌咏和浸染的对象,在诗人死时,也不愿离他而去,带给了他最后的诗意。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月与酒即是诗人一生宿命的象征。诗人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追求逍遥与得道,在孤独与绝望中渡过了人生的漫漫长夜,最终却是一场空,就像它们的综合象征体月亮一样,只是高高挂在天上,给李白的只是一个影子,他追求的一生只不过是死时水中捞月那一瞬的放大与延伸而已。而酒,在诗人苦闷孤凄的生活中既点燃了他捞月的激情,又同时从另一侧面浇灭了他捞月的激情,诗人最终只好把月亮沉浸在酒醉后的迷狂之中,通过做梦和神游的方式暂时救渡自己。我们知道,这就是李白,这就是李白的一生,这就是李白一生的宿命。

17、但是,别急,诗人又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这里是在称颂屈原,而同时称颂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试问,如果没有对月的激情与向往,热爱与追求,没有点燃激情,浇灭激情,同时又迷醉诗人的酒,诗人的一生又何其平庸。而正是这些在诗中集中表达诗人内心孤愤失意和彷徨的意象,正是这些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美酒与月亮,使李白从另一个侧面登上了人生的顶峰,见证了李白生命的辉煌。丰姿俊秀,仪态端庄,飘飘然有仙人之姿的诗仙李白从另外的意义上,不正是一位人间的王者。而美酒与月亮,两种李白诗中举足轻重的意象,不正像诗人头上熠熠生辉的不朽桂冠,带给诗人无上的荣光。

18、咏月的诗句篇3

19、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0、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21、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22、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23、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25、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6、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7、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28、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只看到每晚月亮从海中升起,怎知她每天拂晓时从云间山后消失。

29、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

30、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地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只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31、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的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32、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33、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的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34、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35、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6、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37、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涵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38、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39、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40、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41、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2、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43、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44、典型的诗篇就如这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45、咏月的诗句篇4

46、对比映衬,外联内引

47、引用课外的诗文典故,联系新课的相关内容,相互对比映衬,既能补充一些知识,又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48、教学《勾践灭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49、通过这副对联的引述,将蒲松龄、项羽和勾践三个人勾联在一起,相互映衬,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50、以旧导新,激发兴趣

51、教学新课时,适当联系旧课,以旧课的回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52、如巴金的《灯》导语设计:《白杨礼赞》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同一历史时期,巴金也用象征的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既温习了初中学的《白杨礼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灯》的兴趣,在旧知和新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53、设疑提问,启发思考

54、授新课前,设置一些疑问,也可起到激趣、启发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在学习中自行解决疑问,效果是不错的。鉴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宽容序言》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什么是“序言”?序言就是写在著作之前的文章,又名“序”“前言”等。“序”有两种:其一是自己写的,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其二是别人写的,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今天我们就看房龙是如何为他的《宽容》写序的。

55、这样的设计,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把他们引领到思考的情境中去。

56、动情描绘,营造情境

57、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上动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容易创设情境,从而将学生引入良好的情感氛围中,便于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语设计也可以这样,效果颇佳。

58、我在教《荷塘月色》就作了这样的导语设计:美好的事物常常受到人们的歌咏。月亮是美好的,历来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在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吟咏月亮的诗句,同学们能否说出几句写月亮的诗句?……同学们讲得很对,说明大家读了不少古诗。古人在诗中对月亮的吟咏的确很精彩,象宋代诗人林逋的《梅花》诗中就有这样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将树影、水光、花香、月色组合成一个朦胧、美妙的意境,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苏东坡在《花影》这首诗中也写道:“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诗中借花影来写月色,也挺有趣的。这些咏月的诗句颇具诗情画意。那么,散文又是怎样来写月色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59、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扣合了这篇散文的教学。

60、背景切入,自然过渡

6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相关材料,有助于内容的学习、主旨的把握,有时导语从背景介绍切入,也就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授,简捷而奏效。

62、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进谏的。

63、这样的导语就是扣住文章的背景顺其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可谓一举两得。

64、以上只是我在导语设计上的粗浅尝试和感悟。教法无穷,导语设计的方法、思路还很多。不过,基本的原则,还是值得遵守的。

65、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导语设计,要具体课文具体分析,选准切入点,找好突破口,力求使导语设计吻合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课文的教学。

66、注重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兴趣一开始就被激发起来了,后面的课就好上了。

67、努力营造情境气氛 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若导语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后面的传“道”授“业”就如顺风行船,轻快自如了。

68、咏月的诗句篇5

69、[关键词]李白;月亮;意泉

70、[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71、[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72、[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42-03

7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秦晋之缘。自先秦故人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触景生情发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咏叹始,历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篇。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74、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75、月的自然意象

76、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77、月的情爱意象

78、“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79、月的边塞意象

80、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8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2、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83、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84、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85、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86、月的时间意象

87、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88、《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89、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90、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91、《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92、李白笔下的月亮,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广袤的宇宙人生。在时间上,还把光辉洒向了漫漫历史长河。在现实的月光下,他联想到的是先人古事,并把自己的情感不自觉地融人其中。李白借月以忆史怀古的诗作屡见不鲜,《苏台览古》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睢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吴王已去,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烟消云散;物是人非,唯有江月依旧。这是李白抒发沧桑巨变的历史兴亡之叹,我们不难体味其中对现实的讽喻之意。

93、咏月的诗句篇6

94、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语文朗读的重要阵地——早读课,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95、其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时间。从古到今读书人都很注重晨读,它能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清晨人的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没有前抑制,早读心静,容易记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读琅琅的读书气氛会使人精神百倍,为新的一天调到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96、由此可见,早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要激起学生对语文乃至对每一天学习的渴望与热情,定要吹响这清晨的第一声号角。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早读这宝贵的时间,向语文学习的第一时间要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97、用明确的目标指导行动

98、首先,教师应更新观念,把早读当成一堂真正的课来看。应把每学期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应达到的目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99、其次,教师在早读之前要把本次早读的具体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写在黑板上。如“有感情地朗读《三峡》,并能够背诵”,学生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导向性。当然,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全班大多数同学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以增强他们的早读信心,消除他们对早读的畏难情绪。

100、再次,目标的设置可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既要让大多数同学吃饱,还要让理解、记忆能力强的同学吃好。为此,我们可以在早读课上确定层次不同的目标。如:在教《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我就在早读课上写出了两个目标:(1)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做到默写时准确无误;(2)背诵自己收集的有关咏月的诗句5~8句。这样,那些理解、记忆能力较强的同学就可以在完成第一个目标之后直接进入第二个目标,从而使学生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01、用丰富的内容充实课堂

102、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早读课刚开始时,学生读书非常投入,书声琅琅,渐渐地声音就小了下来,最后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朗读的内容过于单调,有些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允许学生朗读课本中的内容。然而,这些内容学生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已觉得枯燥乏味,这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课内优美篇章的朗读和必背古诗文的背诵基础上,还应精选一些课外的优美诗篇让学生读背。如:在学生背完了《冰心诗四首》之后,我会不失时机地补充冰心《繁星·春水》中其他一些像“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样短小精悍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以及泰戈尔《飞鸟集》里的诗句。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积累。通过更多优美诗文的积累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103、用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

104、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也是提高早读课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灵活多变、富于创新的阅读形式,既能克服学生的疲劳感和枯燥感,又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如:在早读课上我设计了一个“美文共赏,感悟人生”的环节,在每天早读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收集的美文或由我给学生推荐的佳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并能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或名言警句等。当教到古诗文的时候,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记忆力大PK”。在早读课上,我会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记忆,然后举行背诵比赛,分组比、个人比、男女生比都可以。这样,齐背散背,形式各异,灵活机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兴致很高的背诵状态之中。另外,对于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诗文,教师可以配上音乐,当把文字和音乐融为一体时,就会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朗读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就播放了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在低沉凄婉的音乐中朗读,能更好地体味李煜的亡国之恨、思乡之情、离愁之苦。

105、早读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但它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时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珍惜这宝贵的三十分钟,认真引导和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中去,提高早读课的效率,还学生一个朝气蓬勃而又充实的早晨。

106、咏月的诗句篇7

107、关键词 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美人 恋情思念

108、在浩瀚缥缈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起了种种情感,泛出了种种遐想,荡开了圈圈涟漪。于是,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并在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咏月现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数咏月名句,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永闪光芒。其中,“诗仙”李白的咏月诗句更如珍珠串串、亮星颗颗,尤引人瞩目。

109、据我国前辈学人对李白诗的自然意象统计,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前列,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110、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111、以明月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

112、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蔑视礼法权贵,想超越世俗现实,追求个性自由。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盅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月亮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113、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114、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

115、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116、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霜来形容月,并非李白的首创。萧纲《玄圊纳凉》中有“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句子。李白的贡献在于,他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却能深入人心。从此以后,月亮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千载以后,仍然引起巨大回响。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7、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因为月,创作主体的浪漫气质散溢着清辉。李白和他的月亮诗将永如空中吴钩,传递着人世间的脉脉情愫。

11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大出版社,1996:205。

119、李白与月亮[J]。古典文学知识。1986(2)。

120、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1、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1。

12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23、咏月的诗句篇8

124、○一,咏月抒怀。

125、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众多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126、咏月抒悲。

127、国家亡了,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而春花秋月却亘古不变。此时,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128、世事变了,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129、人不同了, 张若虚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130、离别来了,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户;李白开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杜甫觉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决定性“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131、咏月抒喜。

132、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们就有共识:美人让人赏心悦目。而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就成了美人的象征。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诸如此类的诗句俯拾皆是:“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殊在《浣溪沙》中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晏几道在《蝶恋花》中用“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来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133、月兮情也

134、月亮皎洁无暇,月夜浪漫温馨。“月”也代表着亘古长存的意象在诗词歌赋中变得温柔而朦胧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

135、借月可以伤春,可以悲秋。“月”这一意象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可以幻化为温情与喜悦,亦可以幻化为离人与眼泪。

136、○二,托月言志。

137、蔡若虹曾说:“人们喜欢自然,赞美自然,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自然风物的特点,往往被看作人的精神拟态。”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总的来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138、抒发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6513.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很甜很撩的句子〖很甜很撩的句子〗
    下一篇: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描写景物的句子〗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