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长城诗词十篇〖有关长城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7日

有关长城的诗句

1、欣闻永修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喜获成功。正值中华诗词学会及省诗词学会领导将授予我县“中华诗词之乡”这一荣誉之际。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及县诗词学会的关怀下,在艾城文化站、中、小学及全镇诗友的积极努力下,艾城镇诗词分会今天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艾城镇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在此我谨代表艾城镇党委、政府及艾城人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的祝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分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

2、大家都十分清楚,艾城曾经是我们的古县城,是当时的建昌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著名的海昏八景中有六景是与艾城有关的。革命战争年代,艾城依然是我县的活动中心,今天的艾城与全国各地一样,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 ○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与全国同步发展,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认真学习在京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以“二为”和“双百”方针为指导思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诗词分会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对诗词分会提出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优先予以解决。

3、长城诗词篇2

4、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教学容易走“一解题、 ○二释词、 ○三译句、 ○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程序,手段形式单调。正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这样,必将降低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5、那么,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呢?我谈谈一些看法。

6、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其一是语音高低,其二,诵读时,也并不反复地无目的地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就该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特别是结尾处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海峡两岸的阻隔。读的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音韵美。

8、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9、“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10、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和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幅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11、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

12、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13、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两首,甚至三首来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自行或教师引导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在学生初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是不是可以出示题目相似的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后者直抒胸臆。但它们也有相同点:主题相近,都是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设,前者的“河流”“风”“黎明”等,后者的“神女”“湖水”“长江”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

14、因此,我们教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采用学生独立或者师生协作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从而领悟诗意。

15、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16、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模拟仿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17、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18、长城诗词篇3

19、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20、你们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祖国的成长》。

21、我们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22、在最初的蛮荒时代,人类没有美丽的衣服,没有统一的文字,也没有统一的过度。可是古老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智慧为文明添上了灿烂的一笔,他们创造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23、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4、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曾惊讶地说,在太空上看地球,只能看到两样东西。一是荷兰的梯田,二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由此可见,早在XX多年前,勤劳的中国人民早已把足迹印在地球上了。中国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你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人民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5、生活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上,我闻到了空气中飘荡的墨香,看到了古人们智慧的结晶。还有那些耳熟能详、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中华五千年文化将由我们传承。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宋词则是一种词歌,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等,其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访小调”。明清小说则是一种小说,其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四大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历史争奇斗艳,历史与四大诗歌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26、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则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智慧。这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四大发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27、长城诗词篇4

28、吾国诗教,源远流长。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自周秦至清末,一脉承之。古时童子入学,即习对句联语,及其长成,出口成章,援笔为翰,。自五四白话文兴,此传统遂渐废焉。近年以来,国势昌盛,民族自信之心高涨,遂有复兴传统文化之呼声。其中,大国学家范曾、诗词名家叶嘉莹以卓绝之才,身体力行,作赋吟诗,使今日国人,再睹文言风华,复领诗词魅力。诗词为古典文化之精华,经数千年文学宗匠之创造,已达语言文学之化境,世界文坛上独领。我于少时即诵诗词,熟背如流,受益匪浅。后又习唐诗宋词,转益多师,深感诗词之教,不独于学生之文采,即对于学生文化人格之养成,气质之陶冶,亦功莫大焉。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智识已开,倘能教法得当,引领有术,必使其获益无穷,奠定一生根基。语文教师,其责尤大。今整理我几年来教学实践,撰成一文,冀专家同仁之指正。

29、注重诵读,于琅琅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古诗词语言的曼妙

30、我在教学古诗词时,首重诵读。六七年级时下力尤甚。我以为古诗词教学不止是让学生背会写对而已,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美感尤为重要。因此,我不仅注重教材中诗词的学习,而且选择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自编教材。例如我曾选李白的《把酒问月》《上李邕》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或印发,或抄写,让学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诗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曾在教学随笔中以诗记其事: 晨曦一抹映明窗,课堂书声已琅琅。莫看童子年龄小,其实肚内有文章。在我执教2008―2012这届学生时,曾以极大精力,抄写辑印多首古诗词作为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丰富了他们的文学底蕴,为他们以后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31、知人论世,激发学生深入研习古诗词的兴趣

32、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一向讲究知人论世,其影响至于今天。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此,知人论世学习法一向受国人之重视。我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作家身世的介绍对于学生的感染力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柳永名篇《雨霖铃》时,曾这样介绍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由此可知柳永在当时产生的深远影响。柳永,字耆卿,号三变。青年时因作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被宋仁宗批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更名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后又更名参加科举,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落拓潦倒,以词著称于世。柳词内容多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音律谐婉,雅俗共赏,据说他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诗诗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与痴情,集资将他埋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每年的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吊柳七’。”这样的介绍学生不仅爱听,而且引发了他们对这些诗词名家的无限敬仰。我曾以小诗一首记其事:知人论世谈词章,自古教学有定方。趣说诗人平生事,能使学生兴味长。

33、注重分析诗词意象,使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领悟诗情意境和哲理

34、古诗词尤重诗歌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经千余年诗人的研习实践,其艺术水平臻于化境。我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注重引领学生通过诗词意象的分析,进而探究诗词的情韵主旨。

35、例如,在教学范仲淹《渔家傲》一词时,我抓住南归的大雁,四面的边声,千嶂,落日孤城这些意象,分析上片词浓重的悲怆氛围,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而孤城闭又依稀透露出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因而不等到傍晚就紧闭城门的严峻形势。分析下片时,我抓住悠悠的羌管,满地的白霜这些意象来分析。深夜里传来悲凉抑扬的羌笛声,大地铺满白霜,如此凄冷寒夜,更令满腔爱国激情和浓重相思的词人思潮翻滚,怎堪入眠。最后总括主题:由于这首词能抓住这些典型景物,摹边塞风光,写亲身经历,抒爱国热情,因而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柔弱无骨之词风,开豪放词派之先河。

36、我在教学随笔中记有诗云:论诗必将意象谈,非此千篇亦枉然。抓住意象析诗旨,提纲挈领解佳篇。

37、长城诗词篇5

38、诵读——诗韵清锵玉不如

39、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诵读则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读题入文到初读感知、细读解文、品读悟情,诵读应贯穿课堂始终。

40、“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是古诗吟诵应遵循的规则。我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我先指导、示范读“城”,从舒展绵长中掌握“平长”的缓;然后再指导读“渭”,从声促气短中明白“仄短”的急。通过逐字逐句的指导,同学们读得有声有味。古诗的韵味、韵律、节奏在朗朗书声中飘荡。

41、“回声叠读”,这种诵读方法适合描写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模拟山谷回声叠读的方法定能让学生在诵读时脑海里浮现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壮观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书声在教室里回荡,诗文的意蕴在孩子们心中涌动。

42、朱熹在谈古诗朗读时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词的诵读,应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如:“吟唱”、“节奏诵读”、“配乐朗读”、“表演诵读”等。

43、古诗合辙押韵,旋律优美,是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本。歌之、舞之、吟之、诵之,方能体验古诗词的韵味。

44、想象——借得东风好行船

45、古典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论》道:“诗与画同质。”英国诗人雪莱也曾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46、《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美中蕴含中深深的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的:

47、师:王维的诗是悠扬婉转的歌,更是精美绝伦的画。圈一圈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48、生:景物有 “渭城、朝雨、轻尘”。

49、生:“客舍、柳色新”。

50、师:在这幅图中你认为最有诗情画意的是哪个景物?

51、生:轻轻飘落的朝雨。

52、生:被雨淋后新绿的柳树。

53、师:说到柳树,那可是诗人们喜爱的景物之一,你知道哪些诗句写到了“柳”?

54、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55、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6、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7、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8、师:好一个“柳”字,诗人王维向我们勾画出一副色调清新的图景。写 “柳”仅仅是为了突出渭城的景色美吗?读整首诗,想一想“柳”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59、生:从题目看王维和元二是好朋友,可能是王维希望元二留下来。

60、生:哦,“柳”和“留”音相似,王维用“柳”留元二。

61、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关于“柳”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出现了。首开咏柳寄情的先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是依依不舍的柳。到了唐朝盛行“折柳送别”,“柳”为“留”。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是挽留的柳。

62、我通过抓住“诗眼”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理解图景,拓展诗人们笔下柳色,进而领悟“柳”实则为“留”。“柳”传递着王维对元二的情谊。

63、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有“意象联想法”。古诗词较为常用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雪”、“酒”、“梅竹兰菊”……“补白想象法”、“表达创作法”、“对(类)比推想法” 等。

64、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面对中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地要帮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真正地领略、欣赏古诗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

65、链接——知人论世见珠玑

66、鲁迅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 链接全篇作品,链接作者本人,链接写作背景才能较为确凿地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大意。

67、《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要感同身受地体验诗人的心情:1。联系时代背景,元二出使安西唐朝正处于非常时期——“安史之乱”发生了。一个混乱的社会王维对元二的担忧不言而喻。2。联系环境状况。元二出使西域本是壮举,可阳关以西却是飞沙走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酒”道了出王维对元二前行安西的忧虑。3。联系王维本人,王维写这首诗已是55岁,可以说渭城一别就是人生的诀别,无限凄凉化作“酒”。4。联系“阳关遗迹”,感悟人世间可贵的真情。

68、又如《渔歌子》这首词,链接张志和个人资料。对诗人的“不须归”便有着进一层的理解,链接张志和兄弟间一问一答,对诗人“不须归”感悟更深刻。

69、古诗词博大精深,言有限而意无穷。“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探究诗歌意旨的重要策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70、长城诗词篇6

71、“诗香盈校和合能谐”学校文化的内涵解读

72、乡贤陆游的诗人情怀和爱国精神,折射出的思想可以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成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资源。通过诵读陆游诗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最终达成学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因此,诗文诵读、诗香盈校应该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根”。

73、“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第八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其意指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由于和合,所以师生素质提升,内涵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自信进取的师生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来。那么,“和合”应该成为当前学校办学文化的“魂”,因为,学校发展和则生,和则兴。

74、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75、诗意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追求。诗的本意是真,诗的意境是情。在学校核心文化中,我们追求着一种与人真心、赋予真情的智慧启迪、唯美追求。在共同解读学校内涵文化的过程中,彼此丰富,共同完善。我们认为:学校的品质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每个生命都受到尊重,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可以拥有自信、宽容和人格完整;学校的品质不在于硬件的豪华,而在于淡淡的书香弥漫,随处可以从目光所及处学习到知识、品行,在与人相处中感受彼此拥有的美好。学校品质既在于学科成绩中体现的基础和习惯,也在于操场上奔跑的速度、优美动听的歌声、劳动中灵巧的双手,还在于辩论中卓有见地的思想、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不畏挫折的超越。

7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诗意氛围,涵养审美情趣

77、校园文化氛围是笼罩在校园内的特殊的文化气氛和健康向上的情调。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学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放眼四顾,学校布局错落有致,疏朗有别,校园绿化与建筑浑然一体,处处移步景异,典雅优美,宛如天然图画。古朴典雅的大型“陆游长廊”壁画,色彩斑斓具有创意的“小诗林”,充满童趣童真的“绍兴童谣阁”,明理导行的“弟子规”栏,以纪念陆游为特色的少先队队室、温馨舒适的教师“悦读吧”,每个教室黑板上固定的“赏诗园”,长廊中学生的陆游诗词配画作品的展示等等,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 ○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资源、 ○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经典诗词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浸染在经典诗词的浓厚氛围中,必将终身受益,而城西小学也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诗园、乐园。

7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探讨诗意教学,享受育美经历

79、“诗意”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教师

80、学校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云门大讲堂”陆游早年在云门草堂读书。在这个幽静优美的环境中陆游生活、读书、思考,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云门大讲堂”得名于此,意在这个讲堂可以成为大家提升素养的讲堂,研修互动的平台。“诗意校园,诗化教育”主题论坛和“亲近陆游亲近诗意”的专家讲座等等活动,让老师们对“诗意校园,诗化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81、青年教师诗歌队

82、诵诗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分享。在青年教师诗歌队的组建过程中,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经典诗词的知识培训,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从诗歌韵律知识到诗歌创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83、诗歌创作大赛

84、“鉴湖·陆游·城西”主题诗歌创作比赛,让老师们更深刻地体会作为一名“诗人”的幸福,作为一名新城西人的快乐。“稽山竞秀,镜湖汇流;这里的阳光,照亮每一颗童心,这里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天真。哦,城西——你是我可爱的校园!捧读剑南,走近放翁,这里的空气洋溢着诗的芬芳,这里的尘埃弥漫着画的淋漓。哦,城西——你是我向往的乐园!”这是教师对城西小学深深的眷恋!“陆游!你的豪情,国人谁不赞颂?你的精神,世人深深敬重!人已去,诗全在,万数诗篇,留待后人尽畅游!留传千古,传颂千古!城西!你的美丽,我们谁不陶醉?你的诗韵,师生久久徜徉!校长在,诗长留,诗住城西,只等我们尽情歌唱!传承百年!香飘百年!”这更是教师对爱国诗人陆游的纪念和敬仰。

85、此外,学校通过开辟教师“悦”读吧,评比十佳诗香教师,进行教师诗歌诵读展示,在学校网站开辟“文阁诗苑”栏目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做有墨香、书香、诗香的教师。

86、长城诗词篇7

8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8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9、《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90、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91、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92、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93、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94、故园:指故乡,家乡。

95、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96、《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97、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98、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 ○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99、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100、长城诗词篇8

101、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102、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03、“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104、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105、“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10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107、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108、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109、李商隐《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军队不是护卫,而是发生哗变。

110、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111、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

11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113、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114、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115、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116、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117、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的“空”,表达的是六朝繁华不再的沧桑之变,给以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118、长城诗词篇9

119、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120、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1

121、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22、“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123、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124、“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12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126、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127、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128、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129、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130、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131、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132、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133、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134、长城诗词篇10

135、关键词: 打工诗歌 精神内涵 现实性 群体性

136、打工诗歌是中国社会,主要是城市生活的主体性书写,是中国现代性叙述的一个丰富细致的侧面,反映了乡土中国的沧桑变化,展现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是他们失意彷徨之际精神上的支撑。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又是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打工精神:苦难、坚韧、抗争、激情。在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

137、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一种现实性写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真实性)

138、时代背景。

139、在中国的户籍制度背景下,成千上万涌入城市并长期滞留在发达城市的外来人口,在现行政策和体制下,很难完全取得城市居民的正式“身份”。他们居住、生活、就业在城市,但是却仍未被城市完全接纳,无法充分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我国发达城市中的一个十分特殊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打工族。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边缘人的心态。他们最期盼的是并不丰厚的工资能按时发放,合理休息的权利能得到基本的尊重。于是在庞大的打工族群中有一批怀着青春、理想、激情的诗人在上述的氛围里通过完全是“民间”的写作“立言”。

140、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写作,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真实写作。

141、打工诗歌来自打工诗人的生存现场。它是一个充满喧闹声响却又麻木不仁的现场,不是理想生活的温柔乡,有时更像是一个危险的泥淖和陷阱,一个残酷无情的生死擂台。[1]打工诗人的生存体验与长期的压抑、忍耐、生存的焦虑以及都市的歧视和故土的疏离,给诗歌带来了活力和书写内容。打工者通过诗歌书写自己的悲欢人生。正如张未民在《关于“在生存中写作”》中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写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又如柳冬妩所认为的,读打工诗人写的打工诗歌,强烈感觉到一种“精神磁场”的存在:漂泊不定,失业恐慌,生存挤压,崇高与卑微,尊严与耻辱,憧憬与幻灭,忍耐与愤恨,痛苦与伤悲,歧视,恐惧,屈从,挣扎,怜悯,反叛,焦灼,内心的自我抗争等。这是“在生存中写作”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在生存中写作”,强调写作和生存呈胶着互生状态,更质感地向我们传递了生活的真实,是关于生存的切肤的体验与呈现。“打工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见证之一,它反映现实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与写作的真实。

142、打工诗歌让我们窥见了一个被忽视的打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143、贯注在打工诗歌中的故事与情感,是打工诗人的现实生活经历和内心所拥有的最真实的感受。正如:

144、写出打工这个词 很艰难/说出来 流着泪 在村庄的时候/我把它当作可以让生命再次腾飞的阶梯但我抵达/我把它 当作陷阱 当作伤残的食指/高烧的感冒药 或者苦咖啡/二年来 我将这个词横着,竖着,倒着/都没有找到曾经的味道……/我见到的打工 是一个错别字/像我的误写 它支配着我一个内陆的女子/将青春和激情扔下 背负愤怒和伤口回去/但是我仍在夜的灯光里写着/打工 打工 并不沉重也不轻松的词/打工这个谬称 让生命充满沧桑的词/打工者是我他你或者应该如被本地人/唤着捞仔捞妹一样带着梦境和眺望/在海洋里捞来捞去捞到的是几张薄薄的钞票/和日渐褪去的青春 也是某个女工的叹息/没人倾听安慰 它是遗失路边的硬币/让我充满了遐想 打工这个词/ 是苦是甜是累是酸或者是我在/这个难得的假日黄昏写下的一截诗句/……透过夜班的女工的眼睛打工这个词充满艰辛/ 在失业者的嘴里打工这个词充满饥饿/当我们转过身去打工这个词充满回忆和惆怅/我不断地在纸上写着 打工打工打工/我的笔尖像一颗微亮的星辰照着白天的伤口/夜晚的乡愁 添加着我们的记忆/亲情 它里面交叉着重叠着百味/它在我身体里安置了故乡的灯火/……为了正确地理解这个词我必须把自己/浸在没有休息日的加班 确切地体味/上班十五个小时的滋味准确地估算/自己的劳动价值精确地/握住青春折旧费……(郑小琼《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145、郑小琼,一个来自南方有着梦想和激情的、在“生存中写作”的打工妹,她以诗歌的形式来述说自身以及众多打工者的生存状况和真实心态,寻找其生存的价值。此诗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从打工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血与泪、梦想与叹息,让人感到沧桑、心酸、沉重和伤痛。

146、城乡的二元矛盾使多数打工诗人及打工者感到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打工诗人通过诗歌对现实予以揭示并展开怀疑和追问,这是他们现实的生存境遇,也是其内心的沉痛和冲突所在。于是,打工诗人写下:

147、朋友们,写下这个题目我就后悔了/我将被自己以及这个标题误导/这是个极具有象征和强烈抒情味的标题/现在我怎样面对汽车和尘土抒情呢?/我又能赋予城市和乡村什么意蕴呢?/譬如说我现在居住的城市深圳/我出生地方湖南省的罗渡村/不错,它们之间的确有条线,很长或很宽/但那是条看不见的线,是空洞的,即使千万条/很多次我从出生的小村子奔到深圳/很多次我又从深圳回到我的小村子/朋友们,你能告诉我我走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你能告诉我在这条线上我都看到了什么?/朋友们,我什么也没看到,我只想打瞌睡(谢湘南《走在城市与乡村的线上》)

148、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身份制的阴影下,诗人以特有的诗性方式,揭示了农民工生存和内心的真实状态,表达了一种边缘人的苦闷、孤独与落寞,同时提出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民背井离乡后却最终无法与城市兼容等社会学问题的思考。

149、打工诗歌反映了一种写作的真实

150、大多数打工诗歌都是打工者在打工之余,在床板上或狭窄且充满汗臭味的工棚里或在流水线旁为发泄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而作的诗歌。

151、十年前来东莞的何真宗,最初是工厂里的一名小工,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尽管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但创作热情却时时在躯体内涌动。很多打工青年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随处流浪,积攒生活体验,白天加班加点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写作不断。如诗歌所反映的:“打工的人/生活中越磨越亮的镰刀/再艰辛的路/再漫长的人生/也能被他/一点一点地割倒。”(何真宗《打工的人》)

152、打工诗歌是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带有日常经验的写作

153、吴思敬教授在《中国新诗:世纪初的观察》文章中这样谈道:“世纪初的新诗,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表现为消解深度与重建诗的良知并存,灵性书写与低俗欲望的宣泄并存,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并存。”[2]打工诗歌正顺应新诗的发展,是一种来自现实生活的带有日常经验的写作。

154、说出来你们不要笑话我/我总是将吃饭用的/饭勺随身带着/在车间在宿舍/或者在工业区的某条马路上/这吃饭用的工具/五寸多长帮助我/将碗里的饭菜送进嘴里/想想前段日子/当我匆匆地下班/饭盆里的勺子总是不翼而飞/它也许被粗心的清洁工/冲洗进了下水道/也许是某位工友出于好心/将我饭盆里面黄肌瘦的勺子/带进了他的幸福生活/我不能屡次失去/一块钱一把的饭勺/将它装进贴身的裤袋里/跟随着我/饱一餐饿一餐。(张守刚《裤袋里的饭勺》)

155、诗人以我手写我口,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打工世界,描摹打工者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此诗不仅是诗人对日常生活和个人具体事件的表述,而且是对在此种生活和事件中的际遇及处境的审视和内省。这表明,打工诗人的写作是一种带有经验性的诗歌写作,而这种经验正是来自于日常打工生活。

156、打工诗歌是底层写作,具有群体性

157、伴随着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与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与新的文化,即底层和反映底层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的打工诗歌。当代打工诗人出生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底层,在现代化的城市生产环境中又处于都市社会的底层。他们写作的对象也是出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者。打工者是底层大众,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诗歌出现一种新的写作可能。打工诗歌正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打工诗人们以一种鲜明的民间立场,以悲悯情怀,书写当代中国底层民众(这里专指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的生命情怀、血泪与痛苦、挣扎与无奈,展示这一阶层的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坚守与人格的裂变,表达底层民众抗争的声音。“打工诗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底层写作。它以浓重的原生态色彩完成了当下城市底层真实的文学表述”。[3]打工诗歌既显示出了可贵的人道主义光芒,同时又渗透着对现实关照的平民关怀底蕴,打工诗人们正在以他们担当责任与抱有良心的笔触书写中国当下一部底层人物的苦难史、心灵史。《打工诗人》报的编委李明亮认为:“打工诗歌是底层文学的杰出代表。打工诗歌出自打工者之手,写打工人,写打工事,揭示生存空间和生活境遇的本来面目,其独特的个人体验读来让人震撼。”曾有几位打工诗人说:“伫立于中国这块打工者热血涌动的土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内心:千百万打工者背井离乡,以汗水泪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争,在绝望中梦想,在迷茫中求索,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打工时代。拥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我们,有理由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同时代和后来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体。”

158、打工诗歌折射底层打工者的苦难,表达诗人的悲悯与关怀。

159、打工诗歌以一种裸的触目惊心的原生态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和人文关怀。如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罗德远的《蚯蚓兄弟》、徐非的《一位打工妹的征婚启事》、许强的《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卢卫平的《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等,这一首首生动的诗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表达出艰难、痛苦、悲哀还有那份坚韧的希望、顽强的生存、艰难的悲壮与豪情。[4]

160、打工诗歌中有数篇反复出现“疼痛”、“断指”的情节,这正是残酷现实的折射也是诗人对因打工受难者们的深切悲悯与同情。如许强的《今天下午,一名受伤的女工》、彭易亮的《第九位兄弟断指之后》等。许多打工者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遭受“断指”、“工伤”、“疼痛”,甚至“死亡”,却无人理会,他们的伤痛微不足道。这疼痛使他们刻骨铭心,激发他们不断思考,寻求生存的意义。于是打工诗人以诗立言,如郑小琼一直在写,“我在黑夜里写下路灯、街道和一个四处奔波的外乡人/我在黑夜里写下制衣厂的女工和她们命运中的咳嗽/我在黑夜里写下五金厂的炉火以及一截让机器吞掉的手指”(郑小琼《我写着》)。这纯粹的文字见证了底层打工生活的苦难和血泪,并传达了一种深远的悲悯与关怀。

161、打工者渴望真正地融入城市却被城市排斥,希望和失望像城市的霓虹灯一样在打工者的脸上变幻闪烁。他们产生深深的孤独感。打工诗人将底层打工者因遭受苦难而带来的孤独用诗歌的形式予以展现。如:

162、在北京,你可以没有孩子/但不能没有一条狗/在宠物如此尊贵的年代/一个外省青年,还不如/一条狗那么容易找到归宿//从汽车车身锃亮的油漆反光里/我看到我瘦下来的青春/与城市的繁荣成反比/从查暂住证的吆喝声中,我才知道/在普通话的语境里/方言显得多么无力//此刻,在别人的花园里/我写着这首让人费解的诗/这美丽的景色不是我的/但此刻的心情是我的//这一刻,有一个句子/出现在我的诗里/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写到过的/我不得不写下这让我莫名地踌躇/这让我莫名地悲伤的句子――哦,在北京,我狗一样生活/人一样活着(郁金《狗一样生活》)。

163、打工诗歌是群体的表达。

164、打工文学作家周崇贤说:“打工文学的崛起在于它的群体性。我们是一个整体。打工诗歌的启示在于: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群体的命运。平时,打工者可能是一盘散沙,到时就是铁板一块,具有震撼力。”而打工诗歌正是群体的表达。在打工诗歌里,“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其群体命运得到呈现:

165、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迎春花开遍了山冈/在通往北京的铁路线旁/有一群民工正走在去北京的路上/他们的穿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有的穿着短袄,有的穿着汗衫/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女人和孩子/女人们都默默地低着头跟在男人的后边/只有那些孩子们是快乐的/他们高兴地追赶着火车/他们幸福地敲打着铁轨/仿佛这列火车是他们的/仿佛他们要坐着火车去北京(辰水:《春夏之交的民工》)

166、这首诗形象而真实地展示了沉重、受辱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诗人捕捉的是一群民工沿着铁路行走的片断。在行走的路上,大人们被着力刻画的是行走和沉默,只有孩子们不谙世事地幸福地追赶着。这种行走的归宿可能是虚空的,是生活无着和前途未卜,而孩子们却尚不知晓,这是一种何等的沉重和悲凉。他们窘迫、漂泊、流浪、无奈。这首诗是“沉默的大多数”微弱的反抗。

167、被命运所推/我们的走动/改变了路的形状/铁栏与我们构不成秩序/涨裂的背包泄露出/无数有声有色的遭遇/陌生的面孔一闪而过/幻想如一些红红绿绿的气球/那么容易嘭地一声/破碎/我们的脸都很憔悴/踮起的脚跟起起伏伏/转过身去并不意味着撤退/……在异乡/我们注定是一群睁眼瞎子/反复推敲人生占卜命运/所有的去向都是试探/移动的脚不得不小心翼翼/生命的岔路上总生出某种开始某种结局(柳冬妩《盲流》)

168、这首诗揭示了打工族在真实的历史境遇中的生存症状和无家可归的彷徨,那些命定要体验打工生活的人一直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减弱那令人沮丧的感受。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6612.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日出的唯美句子发朋友圈〖日出的唯美句子〗
    下一篇:早上好的问候美句十篇〖早上好的问候美句〗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