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咏月诗句十篇〖咏月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8日

咏月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唐·李白《关山月》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唐·白居易《暮江吟》

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0、唐·李商隐《霜月》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2、唐·杜牧《泊秦淮》

13、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14、唐·赵嘏《江楼有感》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6、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7、咏月诗句篇2

18、关键词:徐夤诗歌 用韵 晚唐-五代音系

19、徐夤,字昭梦,闽越莆田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梁开平元年(907年)再试进士,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还乡后为闽越王审知幕僚。徐系晚唐五代著名文人。《全唐诗》收录徐夤诗作267首,全部为近体诗。本文拟对徐夤诗歌韵字进行穷尽性研究,归纳其韵部的分合、用韵的特点,进而了解晚唐五代实际语音的情况。徐夤诗歌用韵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徐诗用韵较宽。

21、大多数韵部即为一个韵摄:冬东钟(通摄)、支脂之微(止摄)、模虞(遇摄)、真谆臻文魂痕(臻摄)、桓寒删山先仙(山摄)、歌戈(果摄)、麻(假摄)、庚耕清青(梗摄)、尤侯(流摄)、阳唐(宕摄),只有蟹摄分为两部:齐、灰哈。

22、在上述韵摄中,有几个摄的诗歌数目比较多:

23、通摄:《和尚书咏烟》、《纸帐》、《咏灯》、《咏笔二首》、《萤》、《鸿》、《风》、《蝉》、《忙》、《烟》、《尚书筵中咏红手帕》、《苔》。

24、止摄:《两晋》、《蝴蝶二首》、《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柳》、《愁》、《晓》、《别》、《北》、《云》、《燕》、《霞》、《闲》。

25、蟹摄:《春人鲤湖》、《双鹭》、《笋鞭》、《草》、《夜》、《鹊》。

26、臻摄:《宋二首》、《陈》、《鬓发》、《鹰》、《贡余秘色茶盏》、《咏帘》、《萍》、《泉》。

27、山摄:《吴》、《李翰林》、《公子行》、《鹧鸪》、《纸被》、《霜》、《东》、《露》、《月》。

28、宕摄:《魏》、《伤前翰林杨左丞(一本有赞图二字)》、《新月》、《蝴蝶二首》、《剪刀》、《咏扇》、《鹤》、《梦》、《南》。

29、流摄:《汉宫新宠》、《闻长安庚子岁事》、《水》、《恨》、《帆》、《西》、《蒲》、《泪》。

30、诗歌的首句原本可以不入韵,但中晚唐以来诗人们往往首句入韵,而且渐成风气。

31、徐夤诗歌大多首句人韵,还有一些首句用邻韵,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32、首句入韵,一韵到底。

33、全诗中共有3首文韵独用的诗歌,分别是:《贡余秘色茶盏》、《咏帘》、《泉》,这3首诗首句都不入韵。

34、首句借用邻韵。其余则一韵到底。

35、《鹰》:首句借用谆韵,其余为真韵。

36、《剪刀》:首句借用唐韵,其余为阳韵。

37、《霜》:首句借用桓韵,其余为寒韵。

38、首句入韵,末句用邻韵。

39、《宋二首》:首句入虞韵,末句为模韵。

40、《公子行》:首句入先韵,末句为仙韵。

41、《萍》:首句入真韵,末句为谆韵。

42、《泪》:首句入尤韵,末旬为侯韵。

43、首句入韵,挺句为邻韵,其余一韵到底。

44、《李翰林》:首句入仙韵,次旬为删韵,其余为山韵。

45、《依韵赠严司直》:首句人庚韵,次句为清韵,其余为庚韵。

46、《新月》:首句人唐韵,次旬为阳韵,其余为唐韵。

47、《蝴蝶二首》:首句入阳韵,次句为唐韵,其余为阳韵。

48、《恨》:首句入尤韵,次句为侯韵,其余为尤韵。

49、首句用邻韵,其余为同用。

50、有个别诗歌的首句入韵,其余为异声相押。

51、《魏》:首句人阳韵,其余为阳韵与漾韵,平去相押。

52、《烟》:首旬人钟韵,其余为钟韵与艟韵,平上相押。

53、在徐夤的诗歌中,还出现中途换韵的情况。

54、《咏笔二首》:东独用、庚清同用。

55、《蝴蝶二首》:微独用、阳唐同用。

56、下面将分部加以详述:

57、东冬钟

58、东独用:《和尚书咏烟》融空风丛漾;《纸帐》空中宫栊风;《咏灯》同穷空风中;《咏笔二首》功雄中通戎;《萤》空栊中丛风;《鸿》空同红中风;《风》穷同中宫功;《蝉》同穷中风蓬;《忙》风同中穷蓬。

59、钟独用:《烟》从容踪浓重;《尚书筵中咏红手帕》浓容缝胸蓉;《苔》踪逢重浓容重。

60、东独用9次,钟独用3次。

61、阳独用:《魏》常王璋骧将;《南》方量乡浪芳。

62、阳唐同用:《伤前翰林杨左丞》皇光商香汤;《新月》藏方光苍荒;《蝴蝶二首》长光香房阳;《剪刀》囊霜鸯长;《咏扇》堂忘扬廊行;《鹤》长伤霜塘乡;《梦》堂乡香长忙。

63、阳独用1次,阳唐同用7次。

64、庚耕清

65、庚耕清同用:《读史》营争平明清。

66、庚清同用:《依韵赠严司直》京名卿行平;《日月无情》情平生清行;《咏笔二首》名轻成耕平;《钓车》成轻声平倾;《雨》轻名平生明。

67、庚耕清同用1次,庚清同用5次。

68、真谆臻文魂痕

69、魂独用:《宋二首》尊孙敦门。

70、真谆同用:《陈》宸春嫔臣巡;《鹰》驯人筠身频;《萍》新鳞藏身纶。

71、真独用:《鬓发》新人申鳞。

72、文独用:《贡余秘色茶盏》君云分;《咏帘》文薰分云;《泉》分君云闻。

73、元魂痕同用:《咏钱》孙恩言门。

74、魂独用1次,真谆同用3次,真独用1次,文独用3次,元魂痕同用1次。

75、桓寒删山先仙。

76、仙先同用:《吴》年权贤偏然;《公子行》弦烟贤笺钱;《鹧鸪》全先烟川田;《纸被》欢笺眠绵钱;《露》天鲜前圆然;《月》权娟天偏年。

77、删山同用:《李翰林》仙颜闲山间;《东》关间还山攀。

78、桓寒同用:《霜》端难寒残看。

79、仙先同用6次,删山同用2次,桓寒同用1次。

80、支脂之微

81、脂之同用:《愁》迟眉时丝欺;《别》期悲时迟思。

82、支之同用:《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知移厘慈;

83、微独用:《蝴蝶二首》微霏飞衣非;《柳》微归晖依稀;《晓》微飞衣飞晖;《云》晖依归衣稀;《燕》衣稀归依飞;《霞》归晖衣稀飞;《闲》非依晖归。

84、支脂之同用:《两晋》基儿悲旗;《北》时迟追吹。

85、脂之同用2次,支之同用1次,微独用7次,支脂之同用2次。

86、虞模同用

87、虞模同用:《蜀》夫图孤符都;《宋二首》输符夫逾图。

88、虞模同用2次。

89、齐独用:《春入鲤湖》齐溪迷低栖。

90、齐独用1次。

91、灰跬用:《双鹭》开隈来台杯;《笋鞭》苔瑰胎骀来;《夜》开埃来灰催;《鹊》开埃回台来。

92、醵烙茫骸恫荨诽开来裁台。

93、灰眙同用4次,醵烙1次。

94、歌戈同用:《开元即事》讹戈多波坡。

95、歌戈同用1次。

96、麻独用:《宫莺》家霞花娃赊;《尚书新造花笺》花蛇霞家麻。

97、麻独用2次。

98、尤侯

99、尤侯同用:《汉宫新宠》头秋忧钩侯;《恨》由头留秋愁;《西》秋收钩流愁;《泪》由收流羞头。

100、尤独用:《闻长安庚子岁事》旒忧州求;《水》柔休舟愁流;《帆》舟休收流愁;《蒲》流抽愁舟游。

101、尤侯同用4次,尤独用4次。

102、徐夤近体诗用韵共11部,其用韵大部分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考证的晚唐一五代音系相符合,从而证明了王力先生的晚唐一五代音系的正确性,但徐夤诗歌的有些用韵区别于晚唐音系,如灰哈韵出现5次,同用4次。据王力先生考证,晚唐时代灰哈分为两部,但徐夤的诗歌中绝大多数是同用,说明灰眙合部。此外,徐夤的诗歌中并未出现鱼虞模合部;麻部也没有分化为家麻两部;东韵独用9次,钟韵独用3次,东钟韵并未同用;文韵独用3次,真韵独用1次,文真韵并未同用;元魂痕同用1次,说明元韵并非转入元仙,与先仙合并,魂痕也没有独立成部。众所周知,语音系统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徐夤诗歌中反映出的与晚唐音系有别的现象,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唐至晚唐语音历史演变的过程,正是诗人所处时代实际语音状况的真实反映。

103、金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4、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5、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6、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07、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08、咏月诗句篇3

109、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治政之余,凭吊三国、 ○六朝之遗迹,创作了近二十首咏史诗。这些作品抒发沧桑之感,极富哲人意兴,成为怀古咏史诗中的名篇。如《蜀先主庙》:

110、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111、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112、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113、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14、这首诗前四句写刘备创业盛德,后四句写刘禅守成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君主对于国家兴亡的作用和责任。又如《金陵怀古》:

115、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116、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117、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118、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19、《贞一斋诗说》有云:“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这首诗前两联不囿于追怀一朝一帝、 ○一事一物,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险不足恃,兴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该诗颈联化出。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李商隐《隋宫》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花”,便脱胎于该诗尾联,由此可见该诗影响之深远。再如《西塞山怀古》:

120、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121、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122、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2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24、关于此诗的写作,《唐诗纪事》有如此一段佳话:“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氵睿楼船下益州……’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清代屈复在《唐诗成法》中评这首诗说“前四句只就一事言,只以‘几回’二字括过六朝,繁简得宜,此法甚妙。”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可见后人对该诗研究之精和推重之切。这首诗于纵横开阖、酣畅淋漓的风调之中,重申“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旨,指出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定会结束,国家终归统一。含而不露,融贯古今,有意在言外之妙。

125、还有《金陵五题》。它们分别是《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这组诗之前有诗人自序云“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城》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颇为自许。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组诗中的《石头城》与《乌衣巷》堪称怀古咏史诗之绝唱,是无可企及的高峰。其诗如下:

12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12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28、(《石头城》)

12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3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31、(《乌衣巷》)

132、这两首诗都是借描写金陵六朝遗迹而抒发人世兴亡之感,熔铸着诗人故国萧条、繁华不再的深切感伤,蕴藉含蓄,情味浓郁。《石头城》第一句写群山仍旧环拥着已废弃二百年、久已成为空城的故都,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二句写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叹息着默默退去。“寂寞回”既形容潮水一涌一退的动态,也表现了潮水从拍打时的有声到退落时的无声,这单调的动态的声音,不断地反复,依稀传达出无穷的寂寞。三四句再把这种情味深化,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意象:“旧时月”仍如旧时,夜深照样升起,把清光洒向无人迹的空城;而这旧时月又曾照见过往昔多少繁华与风流!多情的夜月,传送给我们的是六朝如梦、盛时不再的信息。《乌衣巷》首句描述昔日车水马龙、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的荒凉冷落。第二句点出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荒僻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日薄西山的夕阳残照之中;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寞惨淡的氛围之中。三四句以燕子寻旧巢而写出昔日豪华的贵族府邸如今已是一片平民住宅。这其中蕴含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令人回味不已。后人受这首诗的影响和启示,再赋新篇。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的“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通篇化用其诗意。

133、由于刘禹锡的始作俑,金陵怀古到后来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时,更成为历代关心时事、 ○一心入世的诗人词客常取的题材。不能不说这是刘禹锡对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次拓展,亦是对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大贡献。

134、刘禹锡的另外一些咏史诗,虽不及前述之作有名,但也与诗人怀古伤时的思想一脉相承,只是多了一分个人身世际遇的寄托。如《咏史二首》:

135、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136、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137、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138、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139、第一首借西汉任安不愿依附日益得势的霍去病,却留在势力渐微的卫青门下不肯离去的史实,歌颂了不肯降心辱志的志士;第二首指出即使是在汉文帝那样的所谓明君治下,正道亦难行,志士才人不得其位、不得其用,而曲邪小人却可安享富贵。这首诗直接启示了晚唐李商隐,使之写出了有名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又如《韩信庙》:

140、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141、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142、透过韩信功高震主而见诛的命运,不禁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顿生“伴君如伴虎”的喟叹。

143、刘禹锡的咏史诗作,是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的形象反映。他在自己的哲学论文《天论》中,继承了荀况“人定胜天”的思想,用朴素的唯物论阐述了天人关系,明确指出“人之所能,治万物也”,天“非有预乎治乱”,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在天人关系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自有其主观能动性;天并不能决定一切,也就不能决定各个朝代的兴亡交替,帝王对于治乱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可贵的是刘禹锡没有把其诗当成自己思想的传声筒――简单的宣传工具,而是化抽象为具体,寓思想于形象之中,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具体的史迹来刺激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和欣赏能力,在审美的愉悦中来感受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亦是成功之处。

144、诚然,任何文学内涵的扩大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偶然。咏史诗到刘禹锡手里成为其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和得心应手的工具,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刘禹锡自云“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这种陈子昂式的幽默――“前不见古人”――并不是说没有古人,只是没有看见,或故意说没有看见,抑或看见了但不屑一顾罢了。

145、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且有诗为证的咏史诗人首推西晋诗人左思。他的《咏史》诗八首中的个别篇目抒写了自己旷达豪迈的怀抱,融古于今,猛烈地抨击了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如其二:“郁郁涧底松”就是用“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之史实来喻今“世胄蹑主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

146、继左思的空谷足音之后,陈子昂高蹈而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亦有个别篇章借古讽今。如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借乐羊为了贪立军功忍心吃儿子做成的肉羹和秦西巴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的史实,“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一首有感而发,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喻诗。《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借燕昭王修碣石宫、黄金台招揽天下奇士并取得政绩的史实,寄托诗人对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强烈不满。

147、大诗人李白在咏史领域也有涉猎。他的《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全篇咏秦始皇之成败得失,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古风》之十五(“燕昭延郭隗”)“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承陈子昂《燕昭王》之余韵,前四句咏史以寄托理想,次四句借成语以慨叹现实,末两句借历史写明出路,全诗寄托了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慨。《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则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沉溺声色、迷恋杨妃。这些诗借用历史人物和事迹,讽刺现实,宣泄内心的不满,寄托对理想的追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亦偶有咏史之作,他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惋惜诸葛亮大业未成之时,渗透了诗人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另有《咏怀古迹五首》,借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怀念前人之风流业绩,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148、然而以上诸位的咏史诗,皆属不经意状态下的偶尔之作。这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上与其作品总量的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诗作中没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因而其诗作尚停留在以历史为比兴的方法论的水准上。其诗作无论是咏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迹,都只是把历史作为借古喻今的工具,借历史之箭来射现实之“的”,借古人之酒杯来浇个人之块垒。而这种功利性的实用目的,又表现得那样急切与显露,以致没能拉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审美距离;而咏史诗又只有拉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淡化掺杂个人功利性的创作意识,让欣赏者对其审美愉悦的同时得出对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艺术上的自觉,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意义上的咏史诗,使刘禹锡在怀古咏史领域卓然而成大家。

149、到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时代,唐朝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安史之乱前,社会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发展的;尽管也有不如意,但那只是个别的、暂时的、局部性的,因而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陈迹时,诗人们发出的联想与感慨也必然是个人和局部性的,这是时代的遗憾。这种时代的局限注定诗人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到刘禹锡之时,社会衰颓已成定局,败象纷呈,民不聊生,加之其“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经历,对江河日下的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与体会,更兼其有思想家的深度,因而当他接触到历史和古迹时,便产生了有别于前人的苍凉之感和超前人的对历代兴亡教训的无限感慨。这是时代对诗人的馈赠。

150、总之,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成就高,影响大,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使刘禹锡成为中唐大诗人之一。

151、咏月诗句篇4

152、[关键词] 唐诗;初春;盛春;暮春;风光无限

153、在脱下厚厚的冬装之后,一身轻松的人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钟爱着春天。喜欢着东风暖日,喜欢着嫩草娇花,喜欢着润山碧水,喜欢着紫燕穿柳,花鸭戏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特别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关于“春天”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154、咏初春的诗

155、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可用“惊喜”两个字来概括。初春之际,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156、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15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5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59、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裁出来的。这一比拟,可谓是独出心裁。

160、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而这种创作现象并不仅此一例。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

16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6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63、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实在是平常不过,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观此语,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顿生,实在是绝妙至极;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难得。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状难摹之景,传难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164、描写初春的诗句,唐朝还有很多都写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这些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

165、咏盛春的诗

166、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兴奋”两个字来概括。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思情致的最好时机。诗人韩翃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飞花”前加上“无处”来修饰,真正是“乱花迷人眼”的感觉了。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红胜火”虽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经略胜一筹了。

167、在盛春里最惹人动情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16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6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70、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纷纷”写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这个雨细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见,不知不觉中却把衣服湿润了,体现了春雨和春风的特色。

171、第二句中的“断魂”,所指感伤特别强烈。行人在外适逢清明,加之纷纷春雨,绵绵无尽,思乡之情无疑更使人凄凉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个小酒馆小饮几杯。

172、第三、 ○四句写诗人“借问”,牧童不用言语,只用一个手势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诗就像一幅《清明春雨图》,素朴淡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173、全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应在于“牧童”这个意象选取得好。这个意象跟整个画面和整个情韵和谐一致,水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这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将此诗只以改动标点的形式就点化成一个剧本,这应是小杜当初未曾料到的。

174、咏暮春的诗

175、咏暮春的诗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两字来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要过去的,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暮春三月,春将归去,引起人了们无限的惋惜和依恋之情,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弥漫在整个暮春诗中。人们不愿意春归,春天也不愿意归去。正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176、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77、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178、本诗将草树人格化,前两句说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时光更好地开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写的是花草,表达的却是人不愿意春归去的心情。

179、但是,春天毕竟要归去,春花毕竟还是要凋谢,令人无可奈何,所以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曰:

180、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181、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于东风不用媒。

182、诗人描写像美女腮颊一样美丽娇艳的红红白白的花朵,终于嫣香零落。一般诗词都是以花来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类,诗人在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来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对象是东风,而且是自由恋爱,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

183、咏月诗句篇5

184、关键词: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多元主题

185、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74-04

186、庾信(公元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87、他的前期生活《北史・庾信传》有记载:“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为右卫率。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由此可见,庾信的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舒逸的,既可以饱读诗书,还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而这源于他生活在一个政局安稳的年代和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兼有权势之家。

188、他的前期生活在南朝度过,他所生活的梁当时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早期。萧衍是当时最具全才的皇帝,他于公元502年代齐建梁。在位早期,他大兴入学教育,制作礼乐,并且自身始终好学不止。他也很会收买人心,对于萧齐王室成员,能够量才录用,所以梁的百姓生活还算平稳。

189、庾信家世显赫,而且他的祖先及父辈都有着特别高的文化素养。庾信的祖先在周代曾经是掌庾官,因而姓庾。其八世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官至散骑常侍,于是他的家便由南阳徙居江陵。庾信的祖父庾易“志性恬静,不交外物”(《南齐书・高艺传》),以“文义自乐”(《南史・庾易传》)。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博学多识,很有才华。他与萧纲不仅是单单的君臣关系,他们还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永明新体。庾肩吾曾写给萧纲6篇谢启。庾肩吾的内人还收到过东宫萧纲送的春衣,可见庾肩吾在萧纲眼中的地位之特殊。庾信的大伯父庾黔娄,东宫建立后,为太子萧统掌文翰。他文学修养和政治素质都很高,曾任蜀郡太守。庾信的二伯父庾于陵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

190、若不是公元548年的“侯景之乱”,庾信很可能不会成为今天大家熟知的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而只是一个在梁朝小有名气的宫廷文学家。554年,梁元帝萧绎派遣庾信出使西魏。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西魏大军进攻江陵。萧绎命高善宝将江陵藏书十四万卷烧毁。这年十一月,城破,萧绎归降梁。一月后,萧绎被杀。就这样,庾信成了亡国之使,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南朝,一直到老。在北朝,庾信先仕西魏,再仕北周。虽然,西魏统治者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周明帝、周武帝因为他的才气重用他。但他并没有因此忘掉故国――梁,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下简称为《拟咏怀》)是他晚年写的一组抒情诗。该组抒情诗虽然是庾信摹拟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而写,但它却是庾信最真实、最复杂心态的深情表达。《拟咏怀》内容丰富、情感多样,除了包含庾信的思念故国之外,还具有壮志未酬的失意、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羁旅身份的体认、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这些主题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191、《拟咏怀二十七首》多元主题的解析

192、《拟咏怀》不是庾信在一时一地所写,所以内容极为丰富。这些丰富的内容中包含着庾信的复杂情感,诗歌因此也具有了多元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各有特色,而且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193、思念故国的惆怅

194、虽然庾信曾代表梁出使过其他国家,但“有去无回”的西魏之使无疑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经历。他是带着梁主让他试探西魏的使命来到西魏的,而现在,梁却被西魏所灭。身在西魏的庾信怎么能忍住对故国的思念?《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抒发作者对故国思念的诗句非常多,我们一一解析。

195、如,《拟咏怀》之三:

196、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197、在这首诗中,诗人引用了荆轲入秦一去不复返的典故和陇山之东人民登上山头远望的悲思来写出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故国的悲苦,以此写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而最后两句则通过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为国报仇而更加思念故国。

198、再如,“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拟咏怀》之四)《韩诗外传》曰:“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史记・张良传》曰:“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太父、父五世相韩故。”这里,诗人用“去鲁”比喻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五世相韩,比喻自己和父亲都仕梁。两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梁的思念。“畴昔国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可吞。”(《拟咏怀》之六)这四句是说梁朝以国士遇对自己,对自己有知己之恩,而自己却无以为报。在这里,对故国的思念是惆怅的。“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拟咏怀》之九)通过今与昔的对比以及自己不幕荣华富贵写出自己对旧主的思念。“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拟咏怀》之十)客在他乡的庾信此时分外想家。《拟咏怀》之二十二中“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写到自己如嫁出去的女儿从此不回家一样,“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写出自己离开家乡的孤离。在前面这些感情的基础上,最后两句“不言登陇首,惟得望长安”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徒劳铜雀妓,遥望西陵松。”(《拟咏怀》之二十三)遥看梁元帝的坟墓勾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拟咏怀》之二十七)一句“吾王不复还”,写出了庾信对元帝千丝万缕的思念与失去元帝的伤感。

199、贰臣身份的惭愧

200、庾信在南朝的生活过得很安逸,这得益于当朝统治者对他的厚爱。现在,他做了西魏的侍臣。西魏统治者宇文泰对他也不错。想想被宇文泰杀害的萧绎,再想想他自己现在受到宇文泰厚爱的自己,他心里怎么能不产生愧疚?这份愧疚在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显得很沉重。

201、例如,《拟咏怀》之十:

202、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203、一方面由于被迫仕于北朝,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像李陵这样仕于异族的人,像荆轲这样誓死不还的人,都势必会触动庾信的充满愧疚的内心。

204、“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拟咏怀》之一)《庾子山集注》解到:“风云比喻佐命之臣,江陵三年,即遭其变。松竹比有节之士。西魏一使,良可深悲。自喻去梁仕周,致哀失节也。”我们可以看出,在庾信的心里对于梁朝旧主是愧疚的。“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拟咏怀》之二十一)这是说自己在江陵时,出使西魏,是采葛,而仕于周,则是食薇。这写出自己“没有伯夷、叔齐的义气,只是一个贰臣”的惭愧。

205、物是人非的感慨

206、从仕梁到仕西魏,对庾信而言,这一切变得好快,他把自己对于这些变化写在了《拟咏怀二十七首》里,用诗人的方式诉说出了自己的感慨。

207、如《拟咏怀》之二十一:

208、倏忽市朝变,苍茫人事非。避谗应采葛,忘情遂食薇。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

209、诗歌开头,诗人用了一个词“倏忽”,江陵“倏忽”间陷落了,梁元帝“倏忽”间被害了,只剩下自己和这个苍茫的世界。庾信,只是一个诗人,他不能改变什么,他能做的只是仰天长叹。

210、“昔日东陵侯,惟有瓜园在。”(《拟咏怀》之二十四)这两句诗人把现在留在长安的自己比成了东陵故侯,叹出了世事的多变。

211、身不由己的无奈

212、作为“亡国之使”,留在西魏是逼不得已的。做西魏、北齐的侍臣也只是无奈的迎合。

213、在《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诗句。例如,《拟咏怀》之九:

214、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

215、庾信入北之后收到了西魏宇文泰和北周明帝、武帝的器重,生活足够“富”。但他在这说自己不慕富贵,不乐生。这表明他是身不由己的。

216、“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拟咏怀》之三)前一句说倡家(即妓)之所以为倡家是被迫的,后一句说质子也是被强留的。借以说明自己的仕魏、仕周是身不由己的,是被逼的。对于一个诗人,若非十分无奈,他怎会把自己比喻得如此不堪?“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拟咏怀》之四)更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不乐意。《拟咏怀》之十四写到:“麟穷季氏,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这里,庾信把自己比喻成中的麟,圈中的虎,平生没有一点自由。

217、壮志未酬的失意

218、庾信是有报效国家的宏图之志的。但是入北之后无奈身陷异国,壮志未酬。如《拟咏怀》之一:

219、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自得,何必往长岑。

220、诗前面一连串的铺垫,诗中最后两句“由来不自得,何必往长岑”道出了诗人的失意之情。由何必引起的反问句表现出了作者失意之中的无奈,耐人寻味。

221、同样,在《拟咏怀》第二首中,他写到:“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乘舟能上月,飞欲扪天。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这是说诗人自己本来有“上月、扪天”的帮助梁王的兴梁大志,奈何现在出使西魏,没有像“六国印”这样可以统领军队的东西,只能想着那小小的两顷土地,失志的感情表达得很到位。“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这四句写出了诗人晚年感慨自己不得志的失落得心境。“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拟咏怀》之五),也是在说自己壮志不在、雄图已罢的失意境地。“无因同武骑,归守灞陵园”(《拟咏怀》之六),这里诗人说司马相如可守灞陵而自己却不能为死去的元帝做点什么。这是自责,更是失意。如果他有上天揽月的本领,那么又怎么会为了这等小事而自责呢?“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拟咏怀》之九),同样的感慨,同样的失落,想想自己少年时的志向,就顿感凄凉。“麟穷季氏,虎振周王圈。平生几种意,一旦冲风卷”(《拟咏怀》之十四),读来更感凄凉。诗人以中之麟、圈中之虎自比,以此来悼念自己那被风冲散的意志,落寞之意可见一斑。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拟咏怀》之十八)中,我们读到的依然是一个因为不能报效祖国而忧愁的诗人。一个“中夜”、 ○一个“忽然”就为我们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失意的爱国者形象。“鼎湖去无返,苍梧悲不从”(《拟咏怀》之二十三),则写出了自己不能与元帝出生入死的无奈。

222、故国将灭的忧虑

223、作为一名有文无武且处在异乡的诗人,庾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魏大军攻陷江陵。故国将灭,庾信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表现出了对梁元帝萧绎的失望和对梁国将灭的深深忧虑。

224、例如,《拟咏怀》之十二:

225、周王逢郑忿,楚后值秦冤。梯冲已鹤列,冀马忽云屯。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

226、前两句写出了西魏攻城之军的盛大,后两句则写出了他们攻城的速度之快。“古狱饶冤气,空亭多枉魂”,是描写战争给梁朝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无数冤魂在将要灭亡的江陵上空飘散,多么恐怖,多么可怜。诗最后一句“天道或可问,微兮不忍言”则概叹是天要亡梁,而自己不敢多问。

227、“横流遘屯慝,上结重氛。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拟咏怀》之十三),以征兆之说道出江山将陷;接下来“智士今安用,思臣且未闻”写出国家无人可用的凄惨景象;最后一句“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通过写自己的能力有限写出对国家的担忧。再如,《拟咏怀》之十一前两句“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写出江陵败后的惨状,而最后两句“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写出了江陵之败的根源是元帝的无谋无智。诗人在抱怨要不是元帝只顾眼前享乐,下场不会如此凄惨,有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可以看出诗人对元帝的失望。还有,《拟咏怀》之十五:“折骸犹换子,登爨已悬巢”、“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楚师正围巩,秦兵未下崤”都写出西魏之军的强大。但战事如此紧急,却“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没有一个人像申包胥一样保护国家。这里既有诗人对国家的担忧,也有诗人对国家的失望。《拟咏怀》最后一首中,“罗梁犹下”与“杨排久飞灰”形成魏强梁弱的鲜明对比。诗人这样写,有对故国将灭的忧虑,也有对梁军之弱的失望。但诗人对元帝的感情不会变,最后一句“出门车轴折,吾王不复回”中诗人称元帝为“吾王”,足见他此刻的心痛之感。

228、上述六大主题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主要内容。这六大主题在二十七首拟咏怀诗中相互穿梭,贯穿始终,造就了《拟咏怀》的多元主题。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六大主题都离不开一个词――乡关之思。理由如下:

229、思念故国的惆怅和故国将灭的忧虑与乡关之思的关系很明确,不细论。“贰臣身份的惭愧”这一主题源于庾信的乡关之思:因为如果身在北朝的庾信没有思念家乡,他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贰臣”,也不会因此而惭愧。庾信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他感慨的是江陵的陷落、元帝的被杀。如果没有思念家乡、思念故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源于乡关之思,因为如果他享受北朝的生活,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的。正是因为难以忘掉故国,才会觉得自己留在北朝是像倡家一样被迫的。“壮志未酬的失意”则更好理解,如果没有乡关之思,他怎么会因为自己不能报效祖国、为国报仇而失意呢?

230、除了上述六大主题以外,《拟咏怀二十七首》还有“怀抱独,平生何所论。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皮两书帙,卢一酒樽。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拟咏怀》之二十五)的隐逸思想,“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拟咏怀》之二十)的史家意识,“君见愚公谷,真言此谷愚”的自愚心理,“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的羁旅状态的体认等思想。这些思想由于所提较少,点到即可。

231、《拟咏怀二十七首》主题多样,内容丰富。丰富的内容间又有着一个统领整组诗的中心点――乡关之思。这些巧妙的安排让我们在阅读诗句时,不会再想这仅仅是对阮籍的模仿,而是会体会到这是作者血和泪的结晶。他的诗句会打动我们,会让我们有穿越时空去和他一起面对亡国之痛的冲动;他的愧疚之心会教育我们对朋友要忠诚;他的忧国忧民会让我们懂得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应该为国效力。这些都是庾信诗歌独有的魅力。

232、然而庾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此,他对继他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隋唐文学也有影响。隋文帝在584年,也就是庾信去世的第四年下诏改革文风,他改革的方向正是北周盛行的庾信体。处在两代交易之际的诗人王绩也受到庾信的影响,比如他的《田家》中:“阮籍生年懒,嵇康意气疏。”颇似庾信的《奉和永和殿下言志》中:“阮籍长思酒,嵇康懒著书。”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之五)可以看出杜甫对庾信的认同。而且已有学者研究出杜甫本身也受到庾信的影响。所以,庾信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就像咀嚼《拟咏怀》一样。

233、〔1〕庾信。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34、〔2〕吉定。庾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5、〔3〕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36、〔4〕鲁同群。庾信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37、咏月诗句篇6

238、关键词: 《集句诗文献研究》 创作考察 作品保存与著录 文献考证 文献价值

239、几十年来,有关集句诗的研究逐渐引起学人的注意,出现了一些研究专著和论文。以著作而论,就有台湾裴普贤的《集句诗研究》、《集句诗研究续集》,上海宗廷虎、李金苓的《中国集句史》,张明华、李晓黎的《集句诗嬗变研究》等。近日又读张明华、李晓黎的《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颇喜其在文献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该书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0、该书对历代集句诗的创作和存佚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241、文献是文学研究的第一步。关于历代的集句诗文献,裴普贤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其《集句诗研究》、《集句诗研究续集》二书的主要部分就是排列她所搜罗到的少量集句诗作品。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裴先生所知的这些文献相对于集句诗的全部文献所占比例较低,远不足以反映集句诗的真实状态。张、李二人以裴先生的二书为起点,从各种别集、总集、方志、书目中搜罗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大量集句诗作品和相关文献,仅元代及以前的作品即得1800多首;明代以后,集句诗作品更多。作者指出,仅明代保存到今天的集句诗集(或卷)就有孙《集古律诗》一卷,张著《集句》一卷,李公泰《咏十六楼》一组,朱《集句闺情百咏》二卷,陈循《东行百咏集句》六卷、《再和东行百咏集句》一卷,沈行《白香集》二卷(包括《咏梅集句》一卷、《咏雪集句》一卷)、《集古香奁诗》二卷,夏宏《联锦集》二卷、《零金碎玉集》,戴天锡《群珠摘翠集》五卷,杨光溥《梅花集咏》一卷、《集唐香奁诗》一组,李东阳《集句录》一卷、《集句后录》一卷,张旭《七言律诗集古》一卷、朱诚泳《集句拟刘文纲少参悼亡》35首,童琥《草窗梅花集句》四卷,黄佐《集句》一卷,郭《门十七首》,汪廷讷《集句》一卷,李祯《月下弹琴记集句诗(二十首)》,朱多《五体集唐》五卷,余兆芳《集唐宫词》一卷,南师仲《春居集杜》一卷、《秋居集杜》一卷,陈言《陈布衣集句》二卷,王思任《律陶》一卷,黄槐开《敦好斋律陶纂》一卷,陈圳(一作)《宫闺组韵》二卷,杨定国《辽警集杜》一卷,洪九畴、程起骏《竹浪亭集补梅花集句》一卷,无名氏《蕊阁集》二卷,峨眉洞天主人《江楼杂咏(集唐句)》不分卷等34种。清代数量更多,保存到今天的集句诗集(或卷)有240种。这样,明、清两代现存的集句诗集(或卷)至少有280种之多。相对于裴先生二书所考,数量已增加了10倍。这些作品不仅勾勒出古代集句诗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展现出其在类别、形式、技巧等多方面的特点。由于明、清两代的现存资料浩如烟海,在其中寻找相关的文献其难可知,二位作者竟然稽考到这么多的专集(或专卷),其爬梳之辛苦可以想见。虽然这里的考察仍有不少遗漏,但已能大致反映出中国古代集句诗发展的真实面貌。

242、该书第一次对集句诗作品的保存与著录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纳。

243、该书作者告诉我们,历代的集句诗作品主要有三种保存方式,有的作品保存在总集中,如清人所编的《御选宋诗》、《御选元诗》、《御选金诗》、《御选明诗》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集句诗;有的作品保存在作者的别集中,如果数量较少,就直接按体例放在卷中,如果数量稍多,则结成专卷放在书后;而有些作品由于数量较多已经结成了集句诗专集,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就其著录而言,则无论是国家藏书目录,史志中的目录,还是丛书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以及私人藏书目录,各种图书馆的联合目录等,其中都包括了一定数量的集句诗专集(或专卷)。在各种文献中,历代诗话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其中不仅保存了一些集句诗作品和断句,记录了一些集句诗创作的本事,而且对一些集句诗加以评价,同时还对集句诗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这个问题,在以前的集句诗研究著作中从来没有被涉及,现在经二位作者拈出,立刻拓展出了新的视角,显示了较多的创新意义。

244、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文献的真伪,为深化集句诗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

245、要推动集句诗研究走向深入,保证集句诗研究的质量,首先必须保证所用文献的具体细致和真实可信。现有的集句诗文献中亦有许多疏漏,甚至一些错误。二人首先以雄辩的事实辨明了所谓刘宋袁淑的《啄木诗》、唐代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刘商的《胡笳十八拍》、裴普贤《集句诗研究》所说宋代无名氏《集杜》一首、《御选金诗》所录李俊民《和窦君瑞集古》、《御选元诗》所收郑允端《杜少陵春游曲集句》都不是集句诗;然后他们又考察出清代集句诗集《借浇集》的作者“哑道人”真名是吴怀清,宋代无名氏《调笑集句》的作者是吴致尧,日本永安间和刻本无名氏《集句闺情百咏》的作者是明代的朱,《御选宋诗》所载孔武仲《集句寄孙元忠》一诗其实是孔平仲的作品,宋、元时期的集句诗人贾云华其实是明代李昌祺的小说《贾云华还魂记》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最后,他们还对一部重要的集句诗伪书即所谓辛弃疾的《蕊阁集》进行认真的考辨,断定其作者为明人。这些考证所涉内容虽然不多,但所举这些例子已足以说明,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文献的真伪对集句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46、不仅重视集句诗的辑佚和校勘价值,而且进一步探讨其价值的相对性,是该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247、二人首先以宋代胡伟的《宫词》、史铸的《集句诗》、元代郭豫亨的《梅花字字香》为例,对集句诗具有的辑佚价值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包括直接辑佚价值和间接辑佚价值两个层次;然后探讨了集句诗在校勘原作中现存的诗句、原作者的姓名、原作中的标题等几个方面的价值;在以上基础上,二人更进一步探讨了集句诗的辑佚、校勘价值表现为写作时代上的不平衡性,题材类别上的不平衡性,以及集古、集今的不平衡性等方面。如果集句诗的辑佚价值已经为陈尚君、汤华泉等多位先生所注意,其校勘价值也为张福清所重视,则对集句诗辑佚、校勘价值不平衡性的研究最能显现出二人此书的研究深度。

248、以上几个方面已经是该书的全部内容,充分体现出该书的学术收获,也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是笔者阅读此书的基本看法。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一些数字上的错误。比如,在该书第12页,前面说孔平仲的集句诗是58首,可是在下文中却错成38首;又如第179页,前面说同光宣三朝今存的集句诗集(或专卷)是69种,到下一段却说是68终,二者必有一误。

249、虽然存在一些瑕疵,《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仍是无法掩盖的。宋代王禹在《日长简仲咸》一诗中说:“子美集开诗世界。”对于集句诗研究来说,《集句诗文献研究》一书多方面揭示了其文献特点,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此处借用王禹的诗句并略加改造,成“书开集句新世界”一句,以期概括此书的价值。

250、咏月诗句篇7

251、重 阳 赏 菊 诵 诗 词

252、江西省景德镇市景航学校初二班(333039) 叶胜男

25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254、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55、——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

256、金秋十月,天高云淡,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吟咏诗词,真是别有情味。

257、重九日正值仲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联系一样,菊花也和重九密不可分,所以重九也称作“菊节”、“菊花节”,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无菊非重阳了。

258、“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菊花所作的较早的赞赏。

259、唐代赏菊风盛,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王绩“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菊花自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九九重阳,门门菊花,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咏菊更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60、中唐诗人元稹的赏菊诗却别有新意,与众不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由于此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当作者的好友白居易读到之后,即写下了:“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261、晚唐才子李商隐大有怜香惜菊之意:“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郑谷则写出独具风韵的一道咏《菊》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首句即告诫王孙公子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的鄙夷。诗篇把菊花人格化,突出它的高尚气节。通篇不着一菊字,却句句有菊,清香四溢,爽人心脾。

262、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更是对菊花爱赞有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63、到了宋代,重阳节完全堪称菊花节、赏菊节。赏菊风盛,吟咏必多,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佳作有如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女才子李清照填的词《醉花阴》,更是刊称一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64、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咏重九的《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建似常年。” 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265、明代开国文臣高启诗作《晚香轩》:“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才子文征明留有咏菊诗:“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266、历久弥新,菊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文人才子的生活中。而花市赛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等重阳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流下“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佳句。古城开封等地,早已形成“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菊山花海彩云飞,古城巨韵动九州”的热闹局面。

267、近现代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们,也爱菊如斯。臧克家《菊畔香》云:“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268、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沈钧儒有赏菊诗:“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陈毅的《秋菊》诗更是老少能言:“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朱德爱菊,也曾赏菊抒心怀:“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董必武则赏菊养生诵太平:“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269、咏月诗句篇8

270、关键词: 词语;辨义;《诗经》

271、《诗经 硕鼠》有句云:“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诗句中“之”、“永”、“谁之永号”的训释,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说无忧苦。”可见,郑玄是训“之”为动词往,训“永”为动词歌,把“之永”理解为连谓结构,并认为“谁之永号”是:“独当往而歌号者”对此训释,后世有不少注家认同。如:正义曰:“之,往”,《舜典》云“声依永,律和声,故以永为歌”即把“永”训为歌。马瑞辰在对郑笺的按中认为“永”肯定了“永”为歌之义,云:“永,释文本作咏,云:咏,本亦作永,同,音咏。足利本作咏。据笺:“永,歌也”正读永为咏。古咏歌字多省作永,永号犹咏叹也。”但也有不同意见的,如正义云:“永是长之训,以永咏共文,故以永为歌,失之。”高注:“‘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就郑笺等及各家不同的训释究竟是否正确,笔者查证后认为郑说有失妥当,其它所列说法也不甚精当。那么应为何解。对此,可用查检辞书旧注及比证同类文句的方法考释。

272、为了便于求证,我们先考释“永”。首先,可通过查检辞书旧注对“永”字的解释来求证。辞书旧注中如上文所列除极小部分训“永”为“咏”“咏”是“永”的假借义外,大多解释为长,主要有:《汉语词典》:“象形。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说文》:“水长也。象水坙理之长。”《方言一》:“施于众长谓之永。”《说文解字注》:“长也,引申之,凡长皆曰永。”大多辞书认为“永”的本义是“水流长”,后引申为“长”,后又引申为“长久,长长,永远。”可见辞书对永的解释多与长有关。另外,辞书在解释“永+实语素/动词”结构的语词中,训“永”大多为“长,长久”之义,如,永昼(长长的白天);永永(久远);永生(长生);永言(长言);永伤(长久忧伤悲痛);永思(长思,永怀);永夕(长夜);永日(长日,漫长白天);永宅(永住永守);永安(长久稳固)永住(长住;长存);永命(长命);永巷(共中长巷);永贞(长想正命);永宵(长夜);永逸(长久安逸);永寿(长寿)永路(长途,远路)。上述语词中,尤其是由“永+动词语素/动词”中的“永”均释为副词“长、长久”,如“永生”“永伤”“永思”“永宅”“永安”“永住”“永逸”等。而“谁之永号”中的“永号”正是同样的结构,其中的“号”已被学术界公认为动词。可借以下注解为据:《汉书 刘向传》注:“‘号,谓哭而且言也。’或云‘有声无泪曰号’”,无泪也许是悲痛之极,即哀号,悲号。由此可另解永号乃长呼。另据传云“号,呼”。由上可见,“永号”中的“号”为动词应无疑,由此推之其前的“永”则应释为副词“长,长长,长久 ”之义。由上,通过查证辞书旧注的方法,我们可求得“谁之永号”中的“永”应作副词用,训为“长,长长,长久”等。“永号”应是长长的悲号,哀叹。其次,可通过比证同类文句的方法来确证。若第一种方法尚不能确证“谁之永号”中的“永”义,则用此法便可确证。比证同类文句的方法就是王引之所说的“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方法,它是一种排比、归纳语言材料的方法,是将古代文献中句法结构相同相似或意义有些接近的句子,即同类型的句子广泛的加以搜集,从而比较、分析、推导、归纳出某个词语的含义,或用已知类型推断出同类用例中某个词语的未知意义。这种方法已被学术界公认并广泛的使用。下面请先看看《诗经》中用“永”的与“谁之永号”同类的几组诗句:

273、《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注:(“永,长也。”)

274、《邶风 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永叹:长叹息)

275、以上两例和求证例都是“之+永”的结构,“之”用在动词前,与“谁之永号”的“永号”结构一致,意义相近。而(1)(2)例中的“永”均为“长”义,副词,作状语,可推知在“之+永”的结构中“永”应是副词做状语,训为“长,长久”。由是,则“谁之永号”中的“永”也应为“长”,为副词,作状语,据语境应译为“长长,长久”。再看:

276、《周南 汉广》:“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毛传:“永,长也。)

277、《小雅 正月》:“终其永怀,有窘阴雨。”(陈奂注 :“终,犹既也……永,长。怀,伤也。)

278、《小雅 烝民》:“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陈奂注 :“永,长。怀,伤也。)

279、《小雅 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280、《小雅 公牛》:“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281、《邶风 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6、 ○7、 ○8例中的“永”据语境都应是用本义“长”之义。永叹,即长叹。)

282、以上B、C、两组例子中,“永怀”,“永叹”和“永号”是同类文句,它们都是“永+动词”的结构,且意义相近。而两例中的“永”都是“长”的意思。由此可推证得与它们结构相同的“永号”中的“永”也应解释为“长,长久。”

283、又看《诗经》中“永”与动词性短语组合的诗句中的“永”是否也训为“长,长长,长久。”之义。如:《魏风 考槃》:“永矢弗告。”;《卫风 木瓜》:“永以为好也!”《小雅 楚茨》:“永赐尔极”;《小雅 文王》、《大雅 下武》:“永言配命:”(陈奂:“永,长。);《小雅 既醉》:“永赐尔类”;《周颂 振鹭》:“以永终誉”;《周颂 有瞽》:“以观厥成”;《周颂 载见》:“永言保之”;《周颂 泮水》:“永赐难老”。以上诗句中的“永”都与动词性短语结合,构成“永+动”的结构,其中的“永”都是副词,用作状语,应译为“长,长长,长久”之义。另外,在统计了《诗经》中带“永”的所有诗句后发现,《诗经》中共有31处“永”的用法,除了需求证的这一用法外,全都是“长,长久,永远”之义。通过上述论证可确证《诗经》中和类“ 谁之永号!”相同句型中的“永”均为副词作状语,可训为“长,长长,长久,永远”等。由此亦可确证“谁之永号!”中的“永”的用法应如是。

284、《词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

285、《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

286、《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

287、咏月诗句篇9

288、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谜语诗吗?就是以意义完整的一首诗作谜面或谜底的谜语,又叫“诗谜”。古代许多咏物诗,其实都是非常精美的诗谜。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谜语诗。

289、〔唐〕李 峤

290、解落三秋叶,

291、能开二月花。

292、过江千尺浪,

293、入竹万竿斜。

294、解落:脱落,凋谢。此指把树叶吹落。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开:盛开。此指把农历二月的百花吹开。

295、〔唐〕罗 隐

296、不论平地与山尖,

297、无限风光尽被占。

298、采得百花成蜜后,

299、为谁辛苦为谁甜?

300、山尖:高而陡的山。

301、画面一: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能够让二月的鲜花盛开。刮过江面,能卷起千尺高的浪花,扫进竹林,会使无数的竹竿倾斜。

302、画面二:不管是在平地还是在高山上,无限风景都有你忙碌的身影。不知你采得花粉酿成蜂蜜后,为谁付出辛苦为谁酿造甘甜?

303、《风》是一首咏物诗。全诗无一个“风”字,风的形象却被诗人刻画得活灵活现。开头两句,写风神奇无比,能使万物生长和死亡。“解”和“能”两个字,把风拟人化了。后两句,写风力大无穷,突出风的气势和力量。“过”和“入”字,仍然是拟人化的描写。

304、《风》和《蜂》两首诗属于“谜语诗”,因为它们除了篇名,整首诗见不到所咏之物的名字,甚至连它通俗的代称、别名也不会出现。诗句中只是写物的形神、性状、产地、功效等。善于思索的读者,不看诗的题目,往往也能从精心的描述中揣摩出所咏的对象究竟是何物。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除了诗题,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柳”字,但是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仍然可以猜出谜底。

305、请大家猜一猜,下面这两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06、咏月诗句篇10

307、“你们对《咏柳》的教法是怎么样的?”

308、那一次,几位同行聚在一起探讨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问题时,一位同伴忽然向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仅仅只是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中的一个极小极小的例子罢了。《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笔下的一首咏物小诗,我们都教过已经不知有多少遍了。但是平心而论,要叫我说出我对这首咏物小诗的教学方法或心得体会,这倒着实是件难事。对这首小诗的教学情况是这样,对许多别的课文的教学,情况依然也是这样。虽然我在教学中借助的资料除了教学用书还有一部《唐诗三百首》和一部《唐诗鉴赏辞典》,并且每教一遍差不多都会去翻翻这些注本,以求对其中的《咏柳》体会认识得尽量深刻透辟些;但是到这时为止,我总觉得对此除了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炒冷饭”之外,根本没什么时髦或者新鲜的货色可以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

309、“那么你是怎样向学生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又是怎样向学生讲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

310、为了让大家摆脱窘境,他索性把问题提得尽量明确和具体起来,并且将探询的目光集中到我的脸上。

311、“碧玉”就是绿色的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就是一株用碧玉妆饰而成似的柳树高高地站立在那里,从它身上垂垂下坠的万千柔条宛然如同碧玉腰间的茸茸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这是一个设问句,是诗人在自己向自己发出疑问。设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诗人自己这样的一个回答:“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就是是二月春风像剪刀那样裁出了细叶妆饰了柳树。

312、我满以为这样的回答能够赢得对方的首肯。教学用书和有关注本,说法也大致都是这么样的。殊不知他很不以为然地“嘘”了一声,接着便要我给他拿出纸和笔来。只见他异常迅速地画出了这么一个颇富启发效果的示意图: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7717.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高情商早安问候方式简单短语大全〖高情商早安问候方式简单短语〗
    下一篇:父亲节祝福语短句〖父亲节祝福语短句精辟简短〗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