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报效祖国的诗句范例6篇〖报效祖国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30日

报效祖国的诗句

1、《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2、《关山月》为乐府旧题。

3、《课文讲解》

4、本文主旨

5、本诗通过揭露南宋统治者奉行的对金投降路线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战士的失望和遗民的深痛,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信念不得实现的强烈悲愤。

6、课文串讲

7、全诗分为三层。

8、第一层(1——4句):描写议和后的局面。一个“空”字表达了无限的感慨;当官的没有一点忧患意识,醉生梦死。

9、第二层(5——8句):描写戍边将士报国无路,老死边疆的悲愤感慨。

10、第三层(9——12句):描写中原百姓盼望恢复,却连年失望的痛苦。

11、词语解释

1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沉沉:深远之状;按歌舞:按节拍表演歌舞。

1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遭受金政权统治下的中原人民;忍死:极度痛苦而不想活;今宵:今夜。

14、《学习要点》

15、分析层次结构。

16、全诗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物:歌舞度日,不修战备的将军;老死沙场,空怀壮志的士兵;忍死期盼,私垂泪痕的遗民。这三种人物又处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之中:歌舞升平的沉沉朱门;刁斗催落月的戍楼;逆胡传子孙的中原地区。这三种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环境用“月”贯穿起来。“今宵”把三处不同的“月”汇聚到同一个夜晚的明月之下。

17、掌握选取典型事物构成生活场景的特色。

18、三组典型事物。朱门,歌舞,厩马,弓;戍楼,刁斗,笛,沙头,征人骨;几处,泪痕。

19、选取典型事物,放在同一夜月之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0、重点掌握对比与类比的手法。

21、壮士,遗民作为一方,与将军在境况,内心活动上构成对比,反映了社会尖锐的对立矛盾,而壮士与遗民之间又构成类比,是一种并列关系。对比与类比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22、《重点段落分析》

23、《炉中煤》(重点课文)

24、郭沫若原名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25、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成仿吾组成“创造社”。

26、抗战时期写有“屈原”,“虎符”等话剧。

27、《女神》具有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五四后的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

28、《炉中煤》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中国政府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遭到拒绝;而军阀政府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遂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还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十分深远。这次运动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作者为此十分鼓舞,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是和我的爱人一样。”这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

30、本诗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思念五四之后的中国,以燃烧着的煤的口气,诉说自己思念祖国的情绪,表现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决心为振兴祖国献身的精神。

31、全诗共分为四节。

32、第一节:倾诉自己眷念祖国的热情和报国的真切心情;

33、第二节:表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的爱长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机会表达,这种感情则炽烈如火。

34、第三节:说明苦于前身虽是栋梁之才,但无法报效祖国,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重见天光。(重点)

35、第四节:再一次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36、重点掌握借物言志,比拟手法的运用。

37、整首诗都是以炉中燃烧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国的炽热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时期祖国的新生,用的是拟人手法;全诗虽没有出现“怀念祖国”“颂扬新生”等诗句,但很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这就是借颂物,言物来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胸中之志的借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艺术特色。

38、重点掌握“年青的女郎”与“炉中煤”的象征意义。

39、作者采用这种象征手法,一方面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另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40、“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的爱国激情,可以使人们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炽热程度。

41、“年轻的女郎”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后的生机勃勃的祖国。同时,也是诗人热恋,追求的对象。

42、重点掌握第三段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粱,到今天才重见天光的寓意。

43、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44、重点掌握诗中反复咏叹的作用。

45、“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句诗句,反复出现四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在诗首尾各出现一次。其作用:紧扣主题,突出主旋律,增强艺术效果;是整首诗前后呼应,无论是章法,句法,还是韵律方面都和谐整齐。

46、《重点段落简析》

47、报效祖国的诗句范文2

48、本次研究的课程是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本课的指导思想定义为:在大体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有韵律、有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拓展阅读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努力改进n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9、阶段目标中关于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第二,注意对繁难字的书写指导。第三,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指导朗读、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第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第五,熟背之后再默写。第六,《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可在完成第一首全部教学内容后,在进行第二首的教学。

50、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在对语文一至三册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对于古诗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初步掌握了朗读古诗节奏和韵律的技巧。但对于古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仍需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重点词句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强化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51、教学方式 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学习的情景中。评价教学的运用在有效解决学生朗读古诗时出现的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尝试教学和启发示教学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融情朗读。

52、教学手段 一是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二是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引导学生先做出自己理解的选择。三是通过小组活动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53、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学习“慈”字;让学生在基本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感情、有韵律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古诗《岁末到家》,在使情感得到延续和提升同时,拓宽了阅读量。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进入到“母爱”的主题情感之中;学生借助小组活动及个人展示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时,先做出自己理解的按点题目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自我理解,之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以“母爱”为主题的情感氛围中,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情感,从而能够融情朗读,熟读成诵。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54、技术准备 数字反馈技术设备、ppt演示文稿。

55、互动反馈技术在课中的设计及应用

56、按点问题的设计思想 《游子吟》一课中按点的题目贯穿教学始终,按点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题目的设计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所接受程度,充分发挥了互动反馈技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轻松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朗读古诗是一件趣事,理解古诗也并不十分困难。

57、按点问题的设计及评价 一是课程的起始,是对学生《游子吟》一课的第一课时所学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按点问题的设计清晰明了,直指目标。我以试探的语气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游子吟》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激动地回答:“记得!”我紧接说:“快看,生字朋友要考一考大家。”通过教师和学生简单的对话直接进入课堂前测,共两道课堂前测题目。

58、前测按点问题一:

59、[题干]“吟”字的正确读音是:

60、[选项]①yín ②yíng

61、前测按点问题二:

62、[题干]“迟”的第四笔是:

63、[选项]①捺②点

64、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65、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66、《游子吟》一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古诗,本节课是《游子吟》的第二课时,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中易错读音和易错笔画的掌握情况。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反馈情况均达到了98%以上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明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良好。两道问题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检测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还针对本班学生易错字进行了强化知识记忆,为本节课学习古诗《游子吟》奠定基础。

67、二是新授课,指名读环节。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进入到指名读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口头作出评价,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道关于朗读评价的按点问题:

68、[题干]他(她)读得主要好在哪?

69、[选项]①声音洪亮、朗读正确。 ②注意了诗句的停顿。③声音洪亮、朗读正确,而且注意了诗句的停顿。

70、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71、题目设计意图有两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培养良好的评价方法;二是根据题目的选项“注意了诗句的停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古诗的朗读方法,引发学生对于《游子吟》朗读方法的探究。本道按点题目没有预设正确选项,意义在于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本题的检测数据中,选项②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58%。从这一检测数据可以看出,班中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朗读时诗句中应作适当停顿这一知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而也有8%的学生选择选项①,也就是说,班中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读对字音的初级阶段。那么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我及时做出了教学策略的调整,那就是请学生听老师朗读并作出评价。我在朗读《游子吟》时特别强调了诗句的停顿,在此之后做出评价选择,学生们都意识到了古诗朗读要注意诗句停顿这一朗读要素,从而解决和达成了有韵律朗读古诗这一教学目标。

72、三是新授课环节中关于诗句理解的按点问题。古诗诗句的理解,是讲授古诗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参中指出,《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根据这一理论思想,我设计的关于理解古诗诗句含义的题目,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视觉上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致含义。

73、[题干]下面两副图,哪幅表现了古诗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74、古诗的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说:谁能说儿子如同小草一样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那样的母爱呢?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这句古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是整首古诗学习的难点。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若是运用语言描述法和展开想象法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运用了图片对比的方式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在设计按点题目时,利用两幅图片作为按点问题的选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观察这两幅图片,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句含义。本道按点题目的答对率达到了99%, 我在学生作答后追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学生回答:“因为第二幅图片母亲和儿子相互搀扶着,我感觉到这位母亲特别爱他的儿子,儿子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我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这句古诗的含义。”我抓住时机,夸奖孩子的回答,并总结诗句的写作方法和诗句含义。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有效化解认知冲突,理清概念,促进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75、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76、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所设计本节中的9道按点问题都是秉承这一教学思想,从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班级学习特点入手,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77、二是按点问题的设计仍存在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按点问题,我在课后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出个别按点有待调整。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理解什么是“密密的针角”,体会不到母爱的细腻,因此设计了这样一道按点问题:

78、[题干]观察这两幅图,哪幅像是慈母缝制的衣服?

79、这道题目的正确率为62%,从}目正确率分析,这道题目的达成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仍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母爱的情感体验。

80、按点问题调整:

81、[题干]“临行密密缝”中,体现出母爱细腻的是?

82、[选项]① 缝 ② 密密缝

83、题目调整后,能够更加直接地针对诗句理解上的难点进行解决,达成了大致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母爱伟大的教学目标。

84、报效祖国的诗句范文3

85、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之最。有仿照各地名胜的,也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古代诗人笔下的诗句,常常使我们陶醉于其中,而根据诗句建造出来的建筑,置身当中,我们能真实、贴切地感受诗人的无限寄托与感情交汇。

86、圆明园不但有我们古老的民族传统建筑,还有西洋风景。你能不赞美圆明园是最美的公园吗?可是,这是令人向往的无限美景,却荡然无存,这都是可恨的英法强盗,肆意破坏我国领土的东西。你能不感到愤怒,惋惜吗?

87、读到最后一段,看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我气愤极了,这是中国领土上的东西,你们怎么能随意乱拿!这是强盗所为,你们真是厚颜无耻!

88、报效祖国的诗句范文4

89、第一句:“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90、:五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

91、出处: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据《明太祖宝训》卷六载,原句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92、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太祖诏李善长、宋濂等十六人于天界寺。诸儒至,太祖谕之曰:“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然昧于先王之道,酣溺胡虏之俗,制度疏阔,礼乐无闻。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权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颠危。其间虽有贤智之臣,言不见用,用不见信,天下遂至土崩。然其间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贤人君子,或隐或显,其言行亦多可称者。今命尔等修纂,以备一代之史。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

93、第二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94、:五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95、出处:北宋王安石的话。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96、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97、2007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出席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曾引用过这句话。回答说:“一要目光远大。领导者要掌握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正确的对策,谋而善断。二要善于捕捉机遇。正如歌德在《浮士德》里所讲的‘对于身边有利的瞬间,要抓住机会,不要失之交臂’。三要有改革的精神。要做一个勇于创新的领导者,做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四要敢于负责。不畏艰难险阻,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能够担负起责任。”

98、第三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99、: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

100、出处:南宋末年元代初年诗人和画家郑思肖的诗。语出郑思肖《德・二年岁旦》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101、其二:“有怀长不释,一语一辛酸。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102、宋国灭亡后,郑思肖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

103、第四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04、出处:鲁迅的诗《题三义塔》。

105、奔霆飞焰歼人子,

106、败井颓垣剩饿鸠。

107、偶值大心离火宅,

108、终遗高塔念瀛洲。

109、精禽梦觉仍衔石,

110、斗士诚坚共抗流。

111、度尽劫波兄弟在,

112、相逢一笑泯恩仇。

113、第五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14、: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115、出处: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是文王昭告天下的话,原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上天赋与了她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她不断革新。这句诗蕴涵丰富的哲理,历来被儒家经典所推崇,从其引申发展而来的《易传》“刚健日新”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16、2007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出席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曾引用过这句话。回答说:“今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时,他们会说,现阶段的改革是中国这个老而又新的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改革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17、第六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118、报效祖国的诗句范文5

119、目的与要求:1、进行课程整合,把阅读、作文和班队活动、口语交际结合起来。2、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爱春、赞春、惜春的美好情操。3、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时间安排:从“早春三月”到“烟花三月”教学思路:结合教材《燕子》《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引导向课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找“春”,到书本中找“春”。具体做法一、宣传发动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讨论,畅谈:如何开展找“春”活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围绕一个中心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决议,指导学生写建议书,这样又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二、搜集汇编:1、全班发动,个个出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中﹑电脑(网上)搜寻:含“春”的成语,和“春”有联系的好词佳句。谚语名人名句﹑古诗、散文等。(团结协作)(扩大知识面)2、把全班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按小组分类负责整理,再进行汇总、打印、设计封面、写前言、装订成册。三、办报、评报1、指导学生自办以“春”为主题的艺术小报,把对春天喜爱,赞美之情融入报中。2、在小组中评选(2-3)份优秀手抄报,到全班交流、参评、介绍自己的办报意图及内容构思、独特之处。然后在让同学评选最佳手抄报,并说明理由。(学会有条理地说话,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并描述其特点,还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字词句中。)3、写作文《夸夸我的手抄报》或者《我最喜欢的一张手抄报》。四。举行主题会以班队活动的形式汇报、展示找“春”的成果,对找“春”活动进行总结。1、用获奖的手抄报布置教室,营造“春”的氛围。2、开头唱:“春天在那里”。3、演出以《春之韵》小集子的内容编排的节目:“春”字成语猜谜,巧填空;限时背古诗竞赛,根据意思说成语;小组轮流对诗句;抢背谚语和名人名句;集体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展示优秀作文等。4、结尾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写找“春”活动的体验日记,写作文:记一次XXX主题会,突出场面描写)活动后记: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加深了对“春”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不仅从自然界,从书本中感受到了春的魅力,而且认识到春光可贵,认识到他们就是祖国的春天,决心用实际行动珍惜春光,多学科学知识,长大了要为祖国更好的春天增光添彩。

120、报效祖国的诗句范文6

121、1。A 2。B 3。A 4。B 5。C 6。B 7。B 8。D

122、9。A 10。D 11。C 12。B 13。B 14。C 15。A

123、16。孔子 17。郁达夫 18。战国策 19。曹雪芹

124、20。李商隐 21。汉 22。青青子衿 23。无语东流

125、24。江南游子 25。南霁云

126、词语解释题

127、26。搀扶的人 27。行为 28。仰视的样子 29。对当,相应

128、30。捧持,捧着 31。两次 32。使……穿衣 33。记忆,记住

129、34。遗憾 35。本来

130、36。(他)来是为了和我商量婚事。 37。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

131、38。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 39。漂浮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

132、40。请让我拿战争来作比喻。

133、41。本文综合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这正是后来汉赋大肆铺陈、极力藻饰文风的主要标志性特点。

134、42。“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席的厨房。”简言之,中国固有的文明的实质是:人吃人。

135、43。作者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民与种树的道理一致。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其天者全”,治民也要顺乎民情,不能扰民不息使其不得安宁。郭橐驼的观点,实际上表明了柳宗元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客观上揭露和批判了唐朝统治者政乱令繁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136、44。《炉中煤》强烈抒发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诗人把祖国比做“年轻的郎”,倾诉了火一样的眷恋之情,诗人自喻为“炉中煤”,并通过自己黑奴出身的诉说,表达了诗人爱国热情在黑暗的现实中遭到长期压抑的苦闷;反映了诗人与新生的祖国一起扬眉吐气的喜悦及决心为祖国献身的情感。

137、45。明线是德拉卖头发为杰姆买表链,暗线是杰姆卖金表为德拉买发梳。

138、46。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139、47。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140、48。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41、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42、49。“自”、“空”二字互文见义,是写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弦外之音是表现诗人惆怅感慨:祠堂虽然春意盎然,但先哲已逝,时过境迁,如今遭逢乱世,再无孔明那样的济世英杰。

143、50。后四句由写景转入叙事并借以抒情。五、 ○六句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又流露出对当今统治者不能像刘备那样求贤若渴的不满。七、○八句一面惋惜孔明壮志未酬身先死,表达追思之意,同时借前贤功业事迹以自勉,愿尽忠报效国家。

144、51。全诗抒发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表现了对世无英才的慨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所向往的君臣济世、清平政治的理想,表明了报国无门的忧思。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8853.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描写月亮的唯美诗句〖描写月亮的唯美诗句〗
    下一篇:抖音最火结婚纪念日说说1〖抖音最火的结婚纪念日的句子〗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