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短句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30日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

1、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中的影响力

2、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积极的解释风格形成的课堂评价语言对课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更能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能更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自己的学习潜能。

4、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更能提高教师对课堂的牵引力。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影响课堂质量,积极的解释风格能帮助教师形成乐观的教学情绪和课堂语言,发挥出对课堂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5、从师生关系上来说,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有助于形成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语言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互相接纳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提升师生的课堂幸福感,在积极的体验中进行教与学。

6、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三维度表现

7、教师的解释风格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参照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8、拥有消极解释风格的人认为自己总是会遭遇不好的事,且坏事会永远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拥有积极的解释风格的人则认为挫折只是暂时的。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例如,当对待一位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时,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从不认真听我讲课”,而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这节课没有认真听讲”。前者用了“从不”,一定程度上片面地、以偏概全地评价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后者对学生的批评指向“这节课”,更具有针对性。而当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时,消极解释风格课堂评价语言是“你这节课表现很不错”,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的表现一向令老师满意”。

9、总的来说,在永久性这个时间维度上,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会将学生的优秀表现指向为永久的,而将学生较差的表现指向为暂时的。

10、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体现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比如,课堂上部分学生吵闹违纪,影响课堂纪律,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部分学生请遵守课堂纪律”,而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请大家遵守课堂纪律”。这细小的差别在于,“部分”是将批评的对象具体化,而“大家”却把批评的对象扩大化。这对于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运用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忽视了他们的表现,认真却得不到肯定。

11、相反,当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时,积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会肯定学生身上的普遍特质,就是将优点扩大化,比如“你很聪明”“你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而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只是肯定了学生的其中一种特定的品质或表现,比如“你数学很好”,“你这次测试准备得很努力”。相比之下,前者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评价度和肯定度更高,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望,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在一次课堂测验中,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教师很有必要对这次测试进行分析和小结,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是“试卷的难度偏高,一定程度上让测验成绩不理想”或者“同学们准备不充分影响了测验状态”,教师的解释风格倾向于外在化,即归因于外部原因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消极解释风格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们知识掌握得不好”之类的,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学生内部因素,长期运用这种课堂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自尊降低。所以,人格化维度其实就是指教师的归因方式。

13、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措施与做法

14、刚刚介绍了课堂评价语言的三维度,但并不是意味着让教师在课堂上只运用积极解释风格的评价语言,而是要以此为理论依据优化课堂评价语言,其措施与做法如下。

15、加大课堂表扬的“广度”和“宽度”

16、“广度”就是将学生优秀表现的持续时间延长化,比如“你们一直让老师骄傲”“你的表现总是让老师满意”等,运用“一直”、“总是”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持久关注,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更愿意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并且,也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优秀表现是具有永久性的。

17、将赞扬的对象扩大化,就是加大“宽度”。比如“最近大家的学习状态很棒”“这次测验让我看到了整体的进步”,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班集体,对班级整体的肯定有利于形成班级内部积极向上的良性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依据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理,优质的班级整体会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整体是优秀的,也促使其规范自身学习行为,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学习。 (二)注意课堂批评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18、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明确地指出是哪种行为和表现,比如“这次的作业在基础题练习上错误率偏高”“你这堂课走神了”。通过将批评内容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具体在何处,给学生改进的方向。

19、在课堂上,表现不佳的一般是个体或部分,教师不能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全盘否定整体,教师可以使批评的对象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只有部分同学在这道题目上计算错误”,而不是“这道题目我们班同学做得不好”。对班集体的否定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他们会感觉自己所在的集体很糟糕,影响课堂效率的提升。

20、有选择地课堂称赞与批评

21、的确,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会促使学生有积极的情绪,敢于探索和掌控,但是如果无条件地进行赞扬或赞扬泛滥,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两个不利影响:一是学生会变得很被动,因为学生会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二是学生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教师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所以,最重要的一点,称赞程度要与学生的成就相匹配。

22、批评会妨碍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批评过多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不管如何学习都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课堂上的批评应该慎用。并且,在批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和感受,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注意个体差异性。

23、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

24、学生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不能很好掌握时,有些学生会归因于自身智力原因,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自我效能感下降,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对于这种归因方式的学生,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课堂评价语言进行积极引导,比如“新知识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或者“今天同学们精神欠佳,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等,把其归因于外在因素,让学生不要过分贬低自己,维持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

25、再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错时,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引导学生将优秀的表现归因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比如“因为这段时间同学们的刻苦努力,这次课堂测验成绩不错”,肯定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

26、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范文第2篇

27、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积极;人格;培养

28、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人格的形成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后天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主导力量。对学校教育而言,人格是教育目的、内容、手段等综合作用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正迅速突起。对于处于“人格重建”期的高职大学生而言,人格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29、积极人格培养的提出

30、“人格”一词来自西方,本意是“面具”,本文所指的人格是经过发展后,界于各学科边缘的人格概念,是人在遗传基础上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及外在行为特征。“积极”,“正向”或“主动”的人格特质对社会而言是指受到社会及道德价值所肯定的,不会危及他人利益的人格。对个体而言,指接受自我、能够实现个体自身成就和幸福的人格特征。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而言,指的是主观上满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客观上能给他人带来满足与帮助的交往关系。与各种消极人格相对,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促进人的发展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塑造这样一种具有普遍社会化意义的积极人格。当然,人格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积极人格内容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着的。

31、对于学校的人格教育而言,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一直以来都基本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以矫正治疗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把重点放在大学生病态人格的预防和矫正上,这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明显的倾向性显然不能很好帮助学生释放各种压力,发挥自生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获得持续良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这在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方面是缺失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由于少部分学生存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完整、不完善,加之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和极少数病态人格学生的存在,必然使家长和社会对以上现象关注度高,促使了人格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危机干预与解决,偏离了以大部分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宗旨。然而,调查表明,高职学生人格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们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重点不应该是“问题”、“矫正”、“干预”,把人格教育重点落在问题“小众”上,而应面对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大众”,从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人格着手,以“积极”为人格培养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人格,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这也从根本上有效遏制了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土壤。

32、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新时代高职学生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高职学生,社会和自身都更容易给他们贴上“竞争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创造力不足”等标签,使他们产生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并且在高职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状下,许多高职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松懈和自律的欠缺,加上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必需要积极健康的人格作为个人适应环境,应对生活的支撑。这对重塑高职学生形象,改变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提高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不仅是掌握各种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是积极进取,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3、积极的人格教育对高职生身心健康的意义

34、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因此,积极的人格教育无疑对这一期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5、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才能的全面提升,还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人格方面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强迫、焦虑等障碍,由于身心的相互关联,又导致了身体上的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果不加重视很容易导致身体疾病和更严重的心理疾患。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重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积极人格特征无疑对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专业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育,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这既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6、促进学生社会化,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人格是一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社会化的人格,是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交往基础和能力,包括合作意识、自尊与尊重他人、责任感等等。许多高职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表现出的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不强,交流障碍等,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形成人格障碍。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并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目前社会状况下知识不等于能力,学历也不等于能力,人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更多取决于知识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人格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积极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正向的态度观察社会、了解他人,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高职学生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37、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高职学生是国家统一高考和录取的大学生,这使他们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然而,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家庭条件较差,录取分数较低,加上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又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使高职生在人格上呈现自卑与乐观并存,冲动与理性同在,善于形象思维却又理论修养不高等矛盾。针对这些特殊现象,学校的教育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人格上的消极面,教育过程中并处处暗示、严加防范,反而更容易出现各种不良表现和人格障碍,不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成才。反之,采取淡化消极面,突出积极因素并不断强化巩固的措施,则取得会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心理素质是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具备积极健康人格不仅是适应目前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他们在校期间,学生时代甩掉自卑、胆小、悲观等消极人格特征,树立起积自信、乐观、坚强等极健康的人格,使他们不因自己学历低而认为起点低,不因为社会要求高而认为就业前景不乐观。更重要的是,拥有积极的人格,在他们走入社会后,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各种冲击和影响时,才能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能坚守信念,保持自信,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规划,为适应社会与自我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高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措施

38、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这为积极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因而,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建立贯穿于专业、学科、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一切教育过程中的培育活动。积极,主要是寻找并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和潜在各种积极因素,并将这些积极因素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呈现和扩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积极的人格,主要是在学习生活中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并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39、确立积极教育理念

40、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则是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项任务,无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力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较大自由度,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较多的选择空间,自主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满足,使积极人格力量进一步稳固形成积极人格特征。要改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观念,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形成平等互动;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更好的应对人生、适应社会。

41、让学生得到积极体验

42、任何人在适合自身积极因素的环境中,都会有良好的行为,形成积极人格。个体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这表明,个体价值的实现能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和积极人格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亲历亲为,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思考才能实现。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情感体验丰富而强烈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积极人格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等,也包括丰富的校园课余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课程和专业实验、实训,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实训过程中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等优势,让他们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体验快乐、成功、幸福等积极情绪,这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理论灌输,而是使他们通过各种实践锻炼与情感体验,在不断领悟和体会中成长。

43、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

44、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状况、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形成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在积极人格教育中要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最终成为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我们要引导高职生通过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态度、表现、取得的效果来分析、评价自己,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并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将各种积极因素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中去,保留和巩固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优化人格结构,达到自我教育和成长的目的。

45、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培育

46、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范文第3篇

47、你是个性格内向,讨人喜欢的男孩。学习认真,作业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与同学能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新年来临之际,老师希望你能继续发扬长处,课堂上大胆发言,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你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是一位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是称职的好班长,能够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在学校好好锻炼吧,愿你成为优秀的接班人。在老师眼里,你是个不善多言的孩子。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学习上你自觉认真。希望你以后上课要积极举手,大胆发言,抓住机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基础。你是个表面文静、内心活泼的男孩。你能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很少见你主动举手发言,希望你能做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好孩子。你尊敬老师,热爱劳动,能与同学搞好团结,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玩字当头,把作业丢在脑后,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你并不笨,希望你明确学习目的,向班上的好同学看齐,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你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从不与同学争执,为人忠诚。希望你上课要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课后花花工夫,把学到的知识巩固牢,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班级好的同学,不掉队。你是一个很有礼貌,较懂事的女孩。你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你热爱集体,是个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好女孩。学习上进步较大,但不能放松,字要写规范,希望你能胆大心细,刻苦努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你为人正直,性格内向,生活俭朴,你遵守学校纪律,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习尚认真,但作业质量不高,希加倍努力,做一个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好少年。你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劳动积极肯干。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上课有时走神,作业马虎少做。希正视缺点向优秀生看齐,早晨来校后认真读书,要利用自己聪明头脑,做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你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见到老师总是很有礼貌,对待同学你很热情,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时老师希望你要认真细心,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你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奉献精神。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令老师满意。希望你考试时细心,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争取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女孩,活泼可爱。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乐于为大家服务,学习上你自觉认真,还能写出一手好字,要是你胆子放大些,心胸开阔些会是一个更加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活泼,聪明而又能干的学生,在同学眼里,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干部,老师交给你的任务,你能认真地完成,对待同学热情、真诚,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争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你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你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只是做作业时还须细心,尽量减少不应该的失误,希以后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争取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你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女孩。在老师面前,你是一个文静、内向懂事的孩子,在同学面前你开朗、活泼,比较外向,你学习态度端正,按时完成作业,字迹也漂亮,希以后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相信成绩会有更明显的进步。你是一个文静又懂事的女孩。你在班中默默无闻,从不与同学争执,为人忠诚,性格俭朴,能礼貌待人。学习上有自觉性。希上课要积极动脑,举手发言,课后要花工夫,把学到的知识巩固牢,扬长避短,相信你会更出色。

48、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范文第4篇

49、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如今,我们身处的不再是互联网技术尝试与应用的初级阶段,而是人们已然开始适应的一种生存情境(媒介化生存情境)的阶段。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将现实生活尽可能详尽地以虚拟化场景的形式进行同步呈现,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生活与这种生存情境进行着积极地对接与融合。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的自己,更为舒适、充实的生活,也即是追求幸福。而人的幸福不仅需要个体生活幸福,共同体生活幸福也是同等重要的。个人主体性追求的结果必然是多元化。相应地,对共同体生活而言,公共性问题就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公共价值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宽容、正义、节制”等积极人格成为达成认同、共识的关键词。我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尽可能找出所有人的公共利益,不如说是要让个体发展出具有积极人格的共识框架。换言之,除了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同时,要将这种暂时的积极力量转化为优秀品质。这不仅利于客观现实的发展,更利于个人的幸福体验。

50、中小学生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我们并不是说成人模式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缺乏适用性,个体与共同体生活对媒介化“幸福”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但与成人相比,因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情境与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具体培养目标还是与成人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化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培养取向。

51、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而言,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所分e营造的泾渭分明的社会发展情境界限已然被打破,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教育范式经由媒介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融合为中小学生的媒介化生存情境。在此情境中,中小学生的教育目标也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相互融合的教育形态来共同培养出适合当下、并可以延伸至未来社会情境的、相对稳定并具有实用性的能力,即发展出与公共传播相适应的积极人格。

52、以个体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而言,中小学阶段是基于每个独立个体的发展阶段,个体将积极主动地发展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与其自身优势相结合的积极人格。从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儿童概念下,形成了相应的儿童观。卢梭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1]他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2]杜威则从儿童的心理需求角度,提出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3]因此,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即是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儿童生活是有价值的。基于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有两点提示,第一,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的发展是积极的、主动的;第二,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将在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性格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出稳定而有特色的积极人格。

53、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

54、“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格心理领域,在解释这种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时,不同的心理学派形成了不同的系统理论体系,也为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内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从气质论到特质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理论,等等,围绕人格的本质、起源、发展及改变等问题,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4]9。但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对人格的内涵也存在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人格是稳定的、持久的、内在的个体差异,它决定了行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4]3

55、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会经常说这个人是“友好的、关心的、冷漠的”等,这些都是特质词,评价也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观察。行为无疑是人格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人格特质理论阐释了特质与行为的直接关系,为人格培养的内容提供了参考。奥尔波特的《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首次描述特质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个体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知识经验。特质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从而使行为本身具有持久性和跨越情境性的特点。

56、人格特质的内涵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基本内容。人格特质有哪些呢?卡特尔提出十六种根源特质(见表1),人格特质从效果上分为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特质是人格的核心,相应地,积极人格培养的内容是积极人格特质。但是,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并不是要在真空状态下培养,而是要在困境中去寻找积极人格特质的意义,去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这样不仅可以让培养的内容直接与现实相联系,也让培养内容在与消极人格特质平衡的过程中拥有自己合理的位置,更让人们在这样调节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特质调整的能力。培养内容需要具体的路径来实施从而完成人格培养的实操化过程。培养内容的确定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路径选择减少了弯路,“如何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成为路径选择的指示牌。

57、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

58、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倡导寻找并研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或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5]10在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培养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要在困境中寻找积极意义,将人与社会情境因素贯穿于积极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提出对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两条路径是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的培养。这对前文我们所讨论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具体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应确立以积极人格为目标的培养取向,结合社会需求为中心与个体需求为中心的积极人格发展目标,并且在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两种实践路径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59、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

60、体验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常常表现为某种情绪,积极体验也就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特定行为倾向,而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逃避倾向,相伴随的即是消极情绪;一类是接近倾向,相伴随的是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的十大重要概念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6]弗雷德里克森同时提出,积极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作用,也就是说,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积极体验是主观层面体验,其产生的新要求是人们自主提出的,这样更有利于个体层面内化形成人的特质。

61、在培育个体的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积极体验的主要因素,一是个体追求积极的内在动机因素,一是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等。[5]229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情境中,要调动并引领中小学生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以发挥中小学生发展其自身积极人格的内在动机;创设并营造积极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以形成良好的媒介社会文化环境,让中小学生在各种媒介场景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在问题中体验积极情绪的价值,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62、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信息世界中培B中小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辨析、评估等能力,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如在被中小学生热衷的“作业帮”移动学习平台上,大多数学生单纯只是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完成作业。这不仅失去了求知的真正意义,也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协作参与的方式,组织学生以班会讨论、家庭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媒介信息,并带领他们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合理利用它的意义,进而在求知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体验主动思考的乐趣。

63、另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培养学生对时空、人生等的感受与思考,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以动画片体验为例,媒介化生存情境下,通过仿真系统和传感设备,动画片中的场景被“真实”地再现,中小学生不再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感知温度、气味、速度,甚至可以用身体去触碰,这改变了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方法。[7]中小学生可以带着角色参与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中,去观察、认识、互动和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价值与力量的认可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讨论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64、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强化对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

65、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并基于此对自我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自尊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66、中小学阶段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直接关系自尊的具体培养路径。对于小学儿童而言,自尊是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小学生到高年级时开始更多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建立自尊。这种比较更多地体现在学业上。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影响最大的因素似乎是外形,其次是同伴的接纳。[8]这些方面都是他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关键点。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是自尊感与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手段。比较有个体间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甚至在学前就知道个体间的这种差异。自尊的培养对于教育而言,关键点在个体,核心是如何教学生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建立良好的自尊。因而,接纳自我成为自尊培养路径上的关键词。教育者需要接纳学生的差异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合理地接受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建立良好的自尊,如此才会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这提示我们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自尊发展水平与规律,采纳各种具体有效的自尊发展策略,并且透过自尊的建立与自尊强度的不断提高,来唤醒并诱发中小学生主体的积极人格的发展。

67、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通过培养分享与欣赏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自尊。随着微博、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媒介也成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熟人间建立了双重的交往空间,陌生人间建立了双向互动的虚拟交往平台。如,中小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盛行的“点赞”行为不仅仅获得他人对自己分享内容的欣赏,也可以使他人分享的内容得到自己的欣赏。中小学生也会在这样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同感,建立良好的自尊。因此,一方面,学校、家长可以对中小学生的在线社交分享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群、班级群等有成人指导的群,减少与孩子间的代沟感,在了解他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以他们所熟悉并喜爱的语言方式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分享与欣赏的能力,获得自我与同伴的认同,建立良好的自尊。

68、在网络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孩子合理地进行比较的能力,在自尊建立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尊的强度。竞争是比较重要的形式。玩是孩子的天性,网络游戏自然成为中小学生的心爱之物。首先,教育者们不应完全禁止中小学生对游戏的接触,应引导孩子适度游戏。教育者们要在与中小学生共同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其进行适度地比较。其次,在同伴的集体游戏中,教育者们通过观察中小学生的行为来检验成果,并基于结果的情况对中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进行完善,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

69、不论是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还是良好的媒介自尊,都与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是相互关联的。同以游戏为例,学生在有时间限制、家长介入的情境中玩网络游戏时,很可能既体验到积极的媒介情绪,也具有了良好的媒介自尊,并且在这种快乐的媒介情绪体验中、在“我行、我可以”的自尊启动状态下,将游戏中的积极价值内化为自我的积极人格特质。因而,我们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时可以采用两条路径融合的方式。

70、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7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1。

7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

73、陈少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7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5、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76、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范文第5篇

77、关键词: 英语学习 情感因素 方法策略

78、在当今的世界里,外语成为人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重要工具。学生如何更加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在这里我们将那些不同的因素主要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然后进一步划分,内在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界因素主要包含社会因素,语言的输入及其与语言习得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的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态度、动机、性格和焦虑等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笔者简要分析了态度、动机、性格和焦虑等不同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探讨了英语学习和这些情感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措施,旨在帮助英语教师积极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促进外语教学。

79、相关的理论

80、情感过滤假设

81、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他将情感过滤定义为“阻止学习者完全内化学习中所得到的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种心理屏障”。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过程中,情感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第一道障碍,当情感屏障强时,语言学习者也可能听懂或读懂语言输入,但输入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只有当学习者的情感屏障弱时,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中,然后学习者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克拉申指出,习得者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之所以存在个体差异,也是因为受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所致。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对语言学习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情感因素包括态度、动机、性格和焦虑等。

82、情感的内涵

83、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它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可分为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总的来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84、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85、情感因素是指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功能和信号功能的感情。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对语言学习者产生较大影响的情感因素包括态度、动机、性格和焦虑等。

86、学习态度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当正确、强烈的动机稳定下来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从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在英语学习上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他们对学习语言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学习也变成了一种乐趣。相对来说,那些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非常容易懈怠的,不用多久就会停止。因此,学习态度对动机行为有重大影响,是决定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87、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有特殊兴趣,持有这种动机的学习者的成功比率较高。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是为了达到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种考试而获得某一职位或得到奖励等,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是非常短暂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动机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既有内在的综合性动机又有外在的工具性动机。所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

88、人的性格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这两种性格中,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善于交际和与人合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往往喜欢独自思考,不太擅长与人交流和合作。所以,我们常常认为外向型性格的人容易较快地吸收语言知识,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不太容易学好第二语言。克拉申的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性格特点更加有利第二语言的习得。我们暂且不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有一点看法已成为共识:就交际能力而言,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常常优于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

89、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不能实现预期设定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面对的困难而产生紧张不安、害怕恐惧的情绪状态,我们将这种情绪状态统称为焦虑感。语言焦虑的程度不同可能会对学习行为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有促进性,而另一方面有抑制性。从对学习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出现学习焦虑的情绪时会有一些外在的表现和反应,例如:心跳加快、声音失常、手发抖等症状。焦虑过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倘若遇到问题时不敢询问同学和老师,有的学生最后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所以,为了促进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们应该充分利用适度焦虑——促进性焦虑,尽力克服过度焦虑——抑制性焦虑。

90、积极发挥情感因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9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要想保证英语学习有较好的效果,就有必要认识和研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并加以调控和管理。那么如何发挥并利用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92、英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93、英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外语教学方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应当富有挑战性、互动性;教师使用的语言应当幽默生动,利于启发诱导;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94、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过度焦虑的情绪

95、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热情地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克服怕出错、难开口的毛病,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利用音乐、游戏等创造愉快、生动、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时有适度的语言含糊,不必过分追求准确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戒备和紧张情绪,使学生在愉快、放松、自然、有效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9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7、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外语教学活动。外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的爱就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将师爱传递到每个学生身上,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对学生不训斥、不贬低,相反,应多鼓励、多帮助他们,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激发潜在的力量,从而积极进取,奋发学习。

98、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外语教学时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各种焦虑心理,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本文地址: hTTp://wwW.Ti29.CoM/zhiwu/9086.html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关于雨的诗词〖有关雨的诗句〗
    下一篇:一天一个祝福语〖一天一个祝福语〗
    

    Copyright © 2021-2023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